首页> 参考资料> 李白《赠汪伦》原文和鉴赏

李白《赠汪伦》原文和鉴赏

时间:2025-08-20 11:45:01

李白《赠汪伦》原文和鉴赏

本文解析李白七言绝句《赠汪伦》,通过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展现唐代送别诗的艺术特色与诗人豪放真挚的情感表达。

原文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乘船即将远行,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声。

桃花潭的水纵然深达千尺,

也比不上汪伦送别我的情谊深厚。

注释

踏歌声:唐代民间送别习俗,以脚踏地为节拍唱歌送行。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传说因两岸桃花得名。

深千尺:夸张手法,极言潭水之深。

不及:比不上,突显情感之深超越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年),李白漫游至泾县,村民汪伦常以美酒相待。临别时汪伦率众人踏歌相送,李白感其真挚,即兴赋诗。此诗打破传统送别诗的悲戚格调,以自然意象比兴,开创唐人绝句新境。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起承转合分明。

2. 语言:"忽闻"二字制造戏剧性转折,"不及"强化情感张力。

3. 艺术:将无形情谊具象化,通过潭水深度反衬,比喻新奇。

4. 思想:体现盛唐文人重视友情的价值观,展现诗人率真个性。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作以"忽闻"打破线性叙事,营造意外之喜。踏歌声的出现,将静态离别场景瞬间激活。后两句运用"深千尺"的夸张与"不及"的否定,构成递进式比较。这种以自然景物丈量情感的写法,既保留民歌的直白,又具备文人诗的凝练,形成李白独特的豪放语体。

范文二

全诗暗含三重对比:舟行与岸静的动静对照,潭水之深与情谊之深的虚实相映,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的哲学思考。汪伦作为布衣能入诗仙之作,反映唐代士庶交往的真实风貌。末句"送我情"三字力透纸背,其情感浓度至今仍能引发跨时空共鸣。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七言绝句体裁、盛唐送别诗特点、李白乐府风格

关键字词:踏歌(tàgē)、不及(bùjí)、将欲(jiāng yù)

艺术手法:夸张修辞、反衬手法、即景抒情

意象解析:桃花潭(友谊象征)、舟(漂泊意象)、踏歌(民俗载体)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将欲行"中"将"的含义

答案:副词,表示动作即将发生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后两句的抒情方式

答案:通过否定式比喻抒情,以潭水之深反衬情谊之厚,化抽象为具体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与李白此诗情感差异

答案:王诗"西出阳关无故人"侧重离愁,李诗"不及汪伦送我情"突出豪迈,体现诗人不同性格特质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忽闻岸上踏歌声"的妙处

答案:"忽闻"制造听觉惊喜,展现送别的动态场景,"踏歌"既写实又具民俗趣味

五、拓展运用

题目:引用此诗论证传统文化中"情重于物"的观念

答案示例:诗中物理深度的"千尺"终不敌情感深度的"不及",体现中国哲学中精神价值超越物质衡量的思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