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别董大》原文和鉴赏
高适的《别董大》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以豪迈悲壮的笔调抒写离别之情,展现了诗人与友人董庭兰的深厚情谊。读者可通过本文了解诗歌原文、逐句翻译、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并掌握相关考试要点。
原文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
千里黄云遮蔽了夕阳,北风呼啸,大雁南飞,雪花纷纷飘落。
不要担忧前路没有知己,天下有谁不认识你呢?
注释
千里黄云白日曛:黄云,指边塞风沙遮蔽天日;曛(xūn),日落时的余光。此句渲染边塞苍茫荒凉的景象。
北风吹雁雪纷纷:北风呼啸,大雁南飞,大雪纷飞,进一步烘托离别时的悲壮氛围。
莫愁前路无知己:劝慰友人不必担忧前路孤独,表达对友情的坚定信心。
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反问句式强调董庭兰的声名远播,凸显诗人对友人的高度赞誉。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高适与著名琴师董庭兰在睢阳相遇后分别。当时高适尚未入仕,生活困顿,但仍以豪迈之笔写下这首赠别诗,既表达对友人的安慰,也展现自己的豁达胸襟。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层次分明。
2. 语言风格:语言质朴豪放,善用夸张(“千里黄云”)和反问(“天下谁人不识君”),增强感染力。
3. 情感表达:表面写离别之悲,实则蕴含对友人的鼓励与自身的不屈精神。
4. 艺术手法:以边塞典型意象(黄云、北风、飞雁、大雪)烘托离别氛围,画面感极强。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高适的《别董大》以边塞风物入诗,开篇“千里黄云”“北风飞雪”勾勒出苍茫壮阔的意境,为离别奠定了悲而不哀的基调。后两句笔锋一转,以“莫愁”“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之语,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友人的激励与对人生的自信。全诗虽写离别,却无缠绵悱恻之态,反而充满盛唐诗人特有的昂扬气概。
范文二
此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对比手法的运用。前两句极写环境之恶劣,后两句却突显精神之坚韧。黄云蔽日、风雪交加的画面,与“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铿锵反问形成强烈反差,既突出了董庭兰的声望,也暗含诗人对自身价值的肯定。高适以边塞诗的雄浑笔调写离别,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伤感模式,展现了盛唐文人的精神风貌。
关于《别董大》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与读音:曛(xūn)、雁(yàn)、纷纷(fēn fēn)。
2. 文学常识:高适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与岑参并称“高岑”;董庭兰是唐代著名琴师。
3. 知识要点:诗歌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运用反问修辞增强语气。
4. 意象意境:黄云、北风、飞雁、大雪构成边塞苍凉意境,烘托离别之情。
5. 思想内涵:表达对友人的慰藉与鼓励,体现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白日曛:__________
(2)莫愁:__________
答案:
(1)夕阳的余光
(2)不要忧愁
解析:需结合诗句整体理解词义,不可孤立解释。
二、主旨理解
题目: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既表达对友人的安慰与鼓励,也暗含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体现豪迈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反问句式强化情感,需联系诗人背景分析。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写景作用。
答案:以边塞典型意象渲染苍凉壮阔的氛围,为后文抒情铺垫,同时象征人生前路的艰难。
解析:写景为抒情服务,需注意景与情的关联。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莫愁前路无知己”一句,谈谈如何在困境中保持积极心态。
答案示例:面对困境时,应相信自身价值与外界认可,如高适虽处逆境仍以“天下谁人不识君”自勉。这种精神对现代人克服挫折具有启示意义。
解析:古诗引用需结合现实,体现其思想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