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原文和鉴赏
本文解析北宋政治家王安石题壁诗《书湖阴先生壁》,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展现其田园诗的艺术特色与隐逸情怀。
原文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译文
茅草屋檐下常打扫洁净无青苔,花木分畦排列都是主人亲手栽。
一条溪水环绕农田守护碧绿,两座青山推门而入送来苍翠。
注释
【茅檐】茅草屋的屋檐,体现隐士简朴生活。
【无苔】苔藓不生,暗示主人勤于洒扫。
【成畦(qí)】花木整齐分垄,反映主人匠心。
【护田】化用《汉书·西域传》"遣屯士田轮台"典故,暗喻自然守护。
【排闼(tà)】推开门,拟人化手法写山势扑面。
创作背景
元丰年间王安石退居金陵半山园,与隐士杨德逢(湖阴先生)比邻而居。此诗题写于杨家墙壁,展现变法失败后寄情山水的闲适心境。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两句写人,后两句写景,由近及远形成空间张力。
2. 语言:"护""排"字化静为动,"青""绿"色彩对比鲜明。
3. 思想:通过田园意象,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生机的礼赞。
4. 艺术:典故暗用不露痕迹,拟人手法赋予山水灵性。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作以白描手法构建双重意境。首联"扫苔""栽花"的细节,刻画出湖阴先生高洁勤勉的隐者形象。后联突然转入宏阔视角,"一水""两山"的护卫姿态,既暗含诗人对变法理想的坚守,又展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尤其"排闼"二字,将被动观山转化为主动迎山,体现王安石晚年豪迈未减的胸襟。
范文二
此诗暗藏政治隐喻。"护田"典出汉代屯田制度,暗喻作者虽退隐仍心系民生;"送青"的青山意象,可视为对朝廷重启新法的期待。全诗表面写田园闲趣,实则延续着王安石"得君行道"的政治理想。这种含蓄表达,正是宋代士大夫"诗意栖居"的典型体现。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畦(qí)、闼(tà)
【文学常识】王安石晚年诗风趋于含蓄,世称"半山体"
【艺术手法】典故化用、空间转换、色彩映衬
【意象分析】茅檐(隐逸)、青山(高洁品格)
【思想主旨】赞美田园生活,寄托政治理想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排闼"在诗中的含义。
答案:推开门,此处形容青山仿佛主动推门而入。
解析:需结合拟人手法理解词语的动态效果。
二、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两山排闼送青来"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通过拟人化描写,将静态山景转化为动态画面,既展现居所环境开阔,又体现主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
解析:重点抓住"排""送"两个动词的修辞效果。
三、主旨理解
题目:这首诗如何体现王安石的晚年心境?
答案:表面描写田园闲适,实则暗含对政治理想的坚持,"护田""送青"等意象暗示其退而不隐的复杂心态。
解析:需联系作者变法失败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