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鲁山山行》原文与深度鉴赏
北宋诗人梅尧臣的《鲁山山行》以质朴语言描绘山野秋景,展现隐逸之趣与自然哲思。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专业鉴赏,帮助读者理解其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译文
此行恰合我爱好山野的情趣,千山万岭高低起伏。
秀美的山峰随脚步变换姿态,独行幽径竟忘了归路。
霜降时节笨熊爬树,叶落后的林间可见鹿饮溪水。
人家究竟在何处?忽闻云外传来一声鸡鸣。
注释
【适与句】"惬(qiè)":满足。开篇点明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的高度契合。
【好峰句】"改":变化。用动态视角写静景,体现"移步换景"的观察方式。
【霜落句】"熊升树":北宋鲁山(今河南鲁山)仍有熊罴栖息,此句暗含《诗经·小雅·斯干》"维熊维罴"的典故。
【云外句】以声衬静,化用陶渊明《归园田居》"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意境。
创作背景
皇祐四年(1052年)秋,梅尧臣因父丧守制居汝州,期间游历鲁山所作。时年五十一岁的诗人经历仕途坎坷,诗风由早期的平淡转向"古硬",此诗正体现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创作主张。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起承转合"传统章法,前四句写山行乐趣,后四句摄山林特写,尾联以人烟暗示隐逸主题。
2. 语言艺术:动词"改""迷""升""饮"精准传神,取消饰性形容词,实践其"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的美学追求。
3. 思想内涵:通过野趣描写,展现士大夫对世俗的疏离感,末句鸡鸣既是现实描写,又暗含《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守志之意。
鉴赏范文
范文一:动静相生的画卷
全诗犹如展开的手卷:首联大笔勾勒山势轮廓,颔联以行者视角展现峰峦的动态美,颈联突然推近镜头,捕捉熊鹿的鲜活姿态。最妙在尾联,本应出现的人家被虚化为"云外鸡声",这种以听觉代视觉的手法,既保留画面空白,又延伸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悠远意境。
范文二:平淡中的奇崛
表面看是寻常山行记录,实则暗藏匠心。"千山高复低"用数学曲线般的语言抽象化山势;"幽径独行迷"辩证转化《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的焦虑为审美愉悦;"熊升树"的笨拙与"鹿饮溪"的灵巧形成喜剧性对比。这种在平实中求新变的写法,正是宋诗"以俗为雅"的典范。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注音:惬(qiè)、复(fù)、径(jìng)、饮(yìn)
2. 文学常识:梅尧臣与苏舜钦并称"苏梅",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
3. 艺术手法:白描、以动衬静、以声写静
4. 意象体系:熊鹿(山野气息)、鸡鸣(人间烟火)、云(超脱境界)
重点试题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适与野情惬:__________
(2)好峰随处改:__________
答案:
(1)恰好符合
(2)改变姿态
二、主旨理解
题目:"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既表现寻找隐居之地的向往,又暗含对现实社会的疏离感,通过若即若离的人间烟火气强化隐逸主题。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王维《鹿柴》与梅尧臣此诗在表现"空山"意境上的差异
答案:王诗"空山不见人"突出禅宗式的绝对空寂,梅诗"林空鹿饮溪"在空旷中保留生命气息,体现宋诗对"理趣"与"生趣"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