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感恩主题班会完整教案设计
教学时间:1课时
本教案围绕"感恩"主题设计互动式班会活动,通过情境体验、案例分析和实践创作,引导学生理解感恩内涵,培养对父母、师长和社会的感恩意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第一课时:感悟感恩的多维意义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真实案例理解感恩的三个层次(接受帮助-感受温暖-主动回馈),能列举至少3个生活中被忽视的值得感恩的细节
情感目标:观看《我的父亲》沙画视频时,90%学生能准确描述自己的情感变化,并联系实际生活分享感受
实践目标:小组合作完成"感恩树"创作,每位成员至少贡献2条具体可操作的感恩行动承诺
二、教学过程
情境唤醒(10分钟)
盲盒体验:准备装有校园保洁员手套、食堂阿姨围裙等物件的"感恩盲盒",学生触摸猜测物品主人
教师提问:"当你知道这些物品的主人时,最先想到他们为你做过什么?"
互动分享:邀请值日生讲述与保洁阿姨的对话经历,突出"平凡服务者容易被忽视"的现象
案例深析(15分钟)
视频学习:播放《我的父亲》沙画视频(父亲从年轻到年老照顾子女的片段)
情感坐标:发放心情卡片,要求学生在视频关键节点标注心情变化(如"这里让我想起...")
小组讨论:
①"视频中哪个细节最触动你?为什么?"
②"我们该如何把感动转化为实际行动?"
感恩树创作(20分钟)
材料准备:提前绘制大树轮廓海报,准备三种颜色便利贴(红色-感恩对象/事情,绿色-感受,黄色-行动计划)
分组任务:
A组负责收集校园中的感恩事例(如老师带病上课)
B组聚焦家庭生活细节(如父母留的便当条)
C组挖掘社会关怀(如公交让座经历)
展示规则:每组派代表将典型案例按"事情-感受-行动"结构贴成树冠,形成立体感恩树
总结升华(5分钟)
情感漂流瓶:每位学生在小卡片写下一句"本周最想表达的感谢",投入班级漂流瓶
教师结语:"感恩不是一次活动,而是发现美好的眼睛和习惯。下周我们将开启'感恩21天打卡'挑战!"
第二课时:践行感恩的成长力量
一、教学目标
行动规划:制定个性化的感恩行动计划表,包含3个可量化目标(如"每天记录1件值得感谢的事")
障碍突破: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感恩表达中的困难场景,掌握3种以上表达技巧
情感升华:撰写《给____的三行诗》,能用意象化语言传递深层感恩情感
二、教学过程
行动启航(10分钟)
数据可视化:展示上节课"感恩树"统计结果(各类感恩事件占比)
头脑风暴:"为什么家庭感恩事例占比最大却表达最少?"引发对"习惯性忽略身边关爱"的思考
工具发放:下发《感恩行动指南》,包含"语言表达""行动回馈""情感记录"三个维度的具体建议
情景演练(15分钟)
角色卡分配:
情境1:想感谢严格要求的老师却担心被误会"拍马屁"
情境2:面对总是唠叨的妈妈如何表达理解
情境3:向默默帮助自己的同学表达谢意
表演要求:每组需展示"不恰当表达"和"改进版表达"的对比场景
点评重点:强调"具体事件+真实感受+适度赞美"的表达公式
诗意表达(12分钟)
范例赏析:
"您眼角的皱纹/是岁月写的诗行/我最想珍藏的篇章"(致老师)
创作指导:
第一行:捕捉感恩对象的特征细节
第二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
第三行:表达情感或承诺
彩笺书写:提供特种纸张让学生誊写作品,优秀作品制作成班级感恩墙
延续活动(3分钟)
启动仪式:全体学生在《感恩的心》背景音乐中,将行动计划卡投入班级"感恩时光胶囊"
教师寄语:"真正的感恩是双向的温暖,期待21天后遇见更好的你们!"
课后练习
实践任务(必做):
完成《感恩发现日记》连续7天记录,要求:
①每天记录1件值得感恩的具体事件
②标注事件带给自己的积极影响
创意任务(选做):
制作"感恩连环画":用4格漫画形式讲述一个感恩故事
鼓励语
同学们,感恩就像一束光,既能照亮别人的付出,也能温暖自己的心灵。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既有温度又有行动的新时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