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与赏析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远游时所作,展现了对故乡山水的深情眷恋与壮阔胸怀。诗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成为描绘长江壮景的千古名句。
原文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行至荆门山外,开始漫游古楚之地。
群山随着平原的展开渐渐消失,长江奔涌入无边荒原。
明月倒映如天上飞来的明镜,云霞变幻结成海市蜃楼。
最是怜爱这故乡的江水,不远万里推送我的行舟。
注释
荆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如门。
楚国:指今湖北一带,春秋战国时属楚地。
大荒:辽阔无边的原野。语出《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
海楼:即海市蜃楼,古人误以为蜃(大蛤)吐气形成。
怜:爱惜。此处暗含对蜀地山水的特殊情感。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三年(725年),25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首次离开蜀地。此诗作于舟行至荆门时,既是告别巴山蜀水的纪行之作,又寄托着对未知前程的憧憬。青年李白此时尚未经历政治挫折,诗中充满豪迈气概与浪漫想象。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起承转合"经典布局:首联交代行程,颔联写景壮阔,颈联转入奇幻,尾联收束乡思。
2. 空间描写极具张力,从蜀地群山到江汉平原,再至想象中的天镜海楼,形成立体空间感。
3. "怜"字为诗眼,将江水拟人化,表面写水送舟,实为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回望。
4. 艺术上融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既有地理实景的精准描绘,又有"飞天镜""结海楼"的瑰丽想象。
鉴赏范文
范文一:空间转换中的情感张力
全诗以空间转换为线索,形成三组鲜明对比:蜀地群山与江汉平原的实景对比,月影云霞的虚实对比,眼前江水与万里行程的远近对比。这种空间张力巧妙承载了青年诗人既向往广阔天地又眷恋故土的双重情感。"仍怜"二字举重若轻,将地理空间的转换升华为精神家园的守望。
范文二:水意象的双重象征
诗中"水"的意象具有双重意义:作为自然景物的长江水,展现"江入大荒流"的雄浑气势;作为情感载体的故乡水,寄托"万里送行舟"的缱绻深情。李白突破传统送别诗写人的惯例,以水代人,通过水的流动特性,将离别之情转化为永恒的生命陪伴,体现了盛唐诗人独特的宇宙意识。
关于《渡荆门送别》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荆门(jīng mén)、大荒(dà huāng)、海楼(hǎi lóu)、怜(lián)
2. 文学常识:此诗属五言律诗,作于李白首次出蜀时期,代表其早期创作风格
3. 艺术手法:空间转换、虚实相生、拟人化描写
4. 核心意象:山、江、月、云、水构成的动态画面
5. 情感主旨:表现青年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故乡的眷恋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大荒:__________
(2)怜:__________
答案:
(1)辽阔无边的原野
(2)爱惜
解析: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大荒"出自《山海经》,"怜"在此处不是怜悯而是喜爱。
二、主旨理解
题目:"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面写江水推送行舟,实则抒发对故乡山水的深切眷恋,将无情之水化为有情之物。
解析:此句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水的意象将离别之情具象化,体现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表达差异。
答案:李白将乡思寄托于流动的江水,更具动态美;王湾借鸿雁传书,体现静态期盼。前者豪迈中见深情,后者含蓄中显惆怅。
解析:两诗同写舟行思乡,但李白善用壮阔意象,王湾侧重细节刻画。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艺术特色。
答案:以"随""入"两个动词展现空间转换,形成强烈的视觉延伸感。平野与大荒的对照,既写实景又暗喻人生境界的开阔。
解析:此联对仗工稳而不失流动之美,体现李白驾驭语言的非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