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王维《山居秋暝》原文与赏析

王维《山居秋暝》原文与赏析

时间:2025-08-23 09:30:01

王维《山居秋暝》原文与赏析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描绘秋日山居的宁静与生机,展现诗人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这首诗。

原文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新雨过后,空寂的山林更显清幽,傍晚的秋意扑面而来。

月光穿过松林洒落斑驳,清澈的泉水在石上潺潺流淌。

竹林间传来浣女归来的笑语,莲叶轻摇,渔舟顺流而下。

任凭春日芳华消逝,这秋色山居仍值得长久驻留。

注释

空山:幽静少人的山林。王维诗中常用“空”字,既写实景,又含禅意。

新雨:刚停的雨。“新”字突出雨后空气的清新,暗含时间推移。

浣女:洗衣的女子。“竹喧”以声衬静,展现山居生活的恬淡。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借指隐士。典出《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王维反用其意,强调隐逸之乐。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期。安史之乱后,王维对官场失望,购得辋川别业,半官半隐。辋川山水滋养了他的诗画创作,诗中“空山”“清泉”等意象,既是实景描摹,亦为心境投射。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由景及情,层次分明。首联点明时间地点,颔联以光影动静勾勒画面,颈联引入人事,尾联抒情。

2. 语言:用词洗练,“照”“流”“喧”“动”等动词精准传神,赋予自然景物生命感。

3. 思想:体现“以禅入诗”的特点,通过空寂山景表达对世俗的超脱,暗含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鉴赏范文

范文一:诗中有画的禅意空间

王维以画家视角经营诗歌空间。首联“空山新雨”如泼墨铺陈大背景,颔联“明月”“清泉”似工笔细描,一远一近,一虚一实。颈联“竹喧”“莲动”打破寂静,却以动衬静,更显空灵。尾联化用典故而不露痕迹,将隐逸之趣升华为生命哲思。

范文二:反叛传统的隐逸宣言

“王孙自可留”一句颠覆《楚辞》原意,体现盛唐文人精神独立。王维笔下的山居非避世孤寂之所,而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理想国。浣女、渔舟的加入,使隐逸主题接地气,区别于六朝山水诗的玄虚。这种“人间清欢”的审美,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关于《山居秋暝》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暝(míng)、浣(huàn)、歇(xiē)。

2. 文学常识:王维属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3. 意象分析:“明月”“清泉”象征高洁,“浣女”“渔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竹喧归浣女”中“喧”的含义。

答案:喧哗、喧闹,此处指浣女的笑语声。

二、主旨理解

题目: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现诗人对山居生活的满足,暗含对官场的疏离,彰显隐逸情怀。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王维《山居秋暝》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隐逸主题差异。

答案:王维诗多禅意,侧重精神超脱;陶诗更具农耕实感,体现返璞归真。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艺术手法。

答案:对仗工整,“照”与“流”形成光影与声音的交织,营造清幽意境。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空山”在当代社会的隐喻意义?

答案示例:现代人可借“空山”象征心灵净土,提醒在喧嚣中保持精神独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