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崔颢《黄鹤楼》原文与赏析

崔颢《黄鹤楼》原文与赏析

时间:2025-08-22 08:15:01

崔颢《黄鹤楼》原文与赏析

崔颢的《黄鹤楼》被誉为唐代七律压卷之作,以虚实相生的笔法抒写登楼怀古之思,蕴含深沉的人生感慨。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多维度解析这首诗,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文学价值。

原文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已驾着黄鹤飞走,

这里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徒然飘荡。

阳光下的汉江对岸树木清晰可辨,

鹦鹉洲上芳草茂盛。

暮色中何处是我的故乡?

江上烟波浩渺更添愁绪。

注释

【昔人】指传说中乘鹤的仙人费祎(yī)。

【悠悠】形容白云飘荡的状态,暗含时间流逝之感。

【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长江中的沙洲,因东汉祢衡在此作《鹦鹉赋》得名。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崔颢游历武昌时。诗人早年热衷功名却屡试不第,后漫游江南。登临黄鹤楼触景生情,将神话传说与现实景观交织,抒发人世无常的哲理与思乡之情。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前四句写仙去楼空的怅惘,后四句转写眼前实景,尾联突然收束于乡愁,形成时空跳跃。

2. 艺术手法:虚实相生,神话传说与实景描写交织;"空"字三现强化苍茫感;对仗工稳而气势流动。

3. 思想内涵:通过黄鹤不返的意象,表达对永恒与瞬息的思考;末联的乡愁暗含士人漂泊的普遍境遇。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崔颢此诗最妙处在时空处理。首联以"昔人"与"此地"拉开时间维度,颔联用"千载"将时间无限延展,颈联却突然收缩到"历历""萋萋"的眼前实景。这种大开大合的时空转换,使短短八句包含宇宙意识与生命体验。尾联的"烟波江上"既是实景描写,又是人生迷惘的象征,达到情景理的高度融合。

范文二

诗中"空"字的重复使用值得玩味。首联"空余"写物理空间的空旷,颔联"空悠悠"转向心理感受的虚无,尾联"使人愁"则是情感的具体投射。这种递进式的情感发展,展现出诗人从怀古到思乡的心理轨迹。李白曾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正因崔诗将个人情感升华为人类共通的永恒之思。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崔颢属盛唐诗人,与王昌龄同属"边塞诗派",《全唐诗》存诗42首。

2. 名句默写:"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 意象分析:黄鹤象征永恒/仙道,白云喻指时间流逝,烟波暗示人生迷茫。

4. 艺术特色:虚实结合、时空跳跃、双声叠韵(历历、萋萋)的运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空悠悠:__________

(2)萋萋:__________

答案:

(1)徒然飘荡的样子

(2)草木茂盛的样子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日暮乡关何处是"表达的情感。

答案:抒发诗人漂泊异乡的愁绪,暗含对人生归宿的迷茫。将个人乡愁与永恒之思结合,深化了主题。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崔颢《黄鹤楼》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结尾异同。

答案:崔诗以"烟波江上使人愁"作结,情感内敛含蓄;李诗"长安不见使人愁"则外露激愤。二者都借景抒怀,但崔诗重哲理感悟,李诗重现实关怀。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艺术效果。

答案:通过黄鹤不返与白云永恒的对比,形成强烈的时空张力。"悠悠"叠词既描摹云态,又暗示时间绵长,将神话传说转化为生命哲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