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与赏析
引导语: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咏月词中的千古绝唱,以浪漫的想象和深邃的哲思,抒发了对人生际遇的豁达情怀。本文将解析词作的艺术手法与思想内涵,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苏轼的精神世界。
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何时开始存在?我举杯询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月光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见失眠的人。
月亮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离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月光。
注释
【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时任密州知州。
【子由】苏轼弟弟苏辙的字,时在齐州(今济南)任职。
【琼楼玉宇】用美玉建造的楼宇,指代月宫。典出《拾遗记》"翟乾佑于江岸玩月,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
【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秋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帝寒不能禁的典故。
【婵娟】形态美好的样子,此处代指明月。出自孟郊《婵娟篇》"月婵娟,真可怜"。
创作背景
熙宁九年中秋,苏轼在密州超然台上与友人通宵宴饮。其时王安石变法引发朝堂纷争,苏轼自请外放已七年,与胞弟苏辙更是六年未见。词中"兼怀子由"的题注,道出了政治失意与手足分离的双重郁结。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阕问月追仙,下阕怀人悟理,形成"天上-人间-宇宙"的三重境界。
2. 语言融合李白诗歌的飘逸与杜甫诗的沉郁,"归去""恐寒"等词体现进退维谷的矛盾心理。
3. 思想以道家超脱为表,儒家济世为里,"人间"与"婵娟"的抉择彰显入世精神。
4. 艺术上化用《天问》体式,将神话意象转化为哲学思考,开创"以诗为词"新境界。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词作以醉态思维打破时空界限。开篇"问青天"的狂放,与屈原《天问》一脉相承,却以日常饮酒动作消解了庄重感。"归去"与"在人间"的徘徊,实为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心理投射。最终选择"共婵娟"而非"乘风去",表明苏轼完成了从愤世到超脱的精神跨越。
范文二
月意象在此词中具有三重象征:上阕的月宫是政治理想的隐喻,"不胜寒"暗指变法派把持的朝廷;下阕的圆月成为亲情纽带,照见人间缺憾;结尾的婵娟则升华为普世祝福。这种意象的嬗变,体现苏轼将个人情感升华为人类共通情感的伟大艺术力量。
关于《水调歌头》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阙(què) 不胜(shēng)寒 绮(qǐ)户 婵(chán)娟
【文学常识】豪放派代表词牌,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
【意象体系】明月(思乡)、琼楼(理想)、朱阁(现实)、婵娟(美好祝愿)
【哲理内核】"人有悲欢离合"体现的辩证思维,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形成思想呼应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词中的意思:
(1)不胜寒:__________
(2)何事:__________
答案:
(1)经受不住
(2)为什么
解析:注意古今异义,"胜"在古汉语中常表"承受"义。
二、主旨理解
问:分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体现的思想境界。
答:超越个人离愁,升华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体现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爱思想。将私人情感与普世关怀结合,境界远超一般咏月诗词。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词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月意象的异同。
答案:相同处都借月抒怀。不同在于:苏轼之月侧重人生哲思,具有强烈主体意识;张若虚之月侧重宇宙永恒,体现生命渺小感。前者体现宋诗理趣,后者保持唐诗韵味。
四、名句赏析
题目:赏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艺术表现力。
答:以动态舞蹈凝固月下剪影,"清影"二字空灵剔透。"何似"的反问句式,将仙境与人间并置比较,在矛盾中展现对现世生活的眷恋,为下阕转入现实铺垫。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在现代生活中的启示意义?
答案示例:提醒人们用发展眼光看待困境,认识到缺憾是生活的常态。这种辩证思维有助于培养逆境中的乐观心态,与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成长型思维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