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行路难》原文与赏析
《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写人生困境的经典之作,以雄奇奔放的语言道出仕途坎坷与理想不灭的复杂心境。本文通过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揭示诗中“长风破浪”的豪情与“冰塞川”的苦闷交织的独特艺术魅力。
原文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价值万钱,玉盘里的佳肴珍贵非凡。
放下酒杯筷子难以下咽,拔剑环顾四周心中茫然。
想渡黄河却遇冰封河道,欲登太行又逢大雪封山。
闲时学姜太公溪边垂钓,忽又梦见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何其艰难,歧路纷杂该往何方?
终有一日能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横渡沧海!
注释
1. **金樽清酒**:樽(zūn),酒杯;清酒指美酒。“斗十千”化用曹植《名都篇》典故,极言酒之名贵。
2. **拔剑四顾**:动作描写,表现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茫然”一词直指精神困境。
3. **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仕途受阻,双重自然意象强化了现实压迫感。
4. **垂钓碧溪**:暗用姜尚渭水钓鱼遇周文王典故;“梦日边”典出伊尹受商汤聘前梦乘舟绕日,二者皆寄托对君臣遇合的渴望。
5. **长风破浪**:源自《宋书·宗悫传》“乘长风破万里浪”,象征突破困境的豪迈气概。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表面荣宠实则政治理想破灭,诗中“冰塞川”“雪满山”正是对其长安遭遇的隐喻。离京途中,李白借乐府旧题抒发愤懑,同时保留盛唐诗人特有的乐观精神。
作品解析
1. **结构张力**:前六句极写苦闷,中间四句用典故转折,末四句以反问与豪言收束,形成抑—扬—抑—扬的起伏节奏。
2. **意象对立**:“金樽玉盘”的奢华与“拔剑四顾”的落魄对比,突显理想与现实的撕裂。
3. **用典深意**:姜尚、伊尹典故非简单自比,更暗含对玄宗不识人才的讽喻。
4. **语言爆发力**:三字短句“行路难”重复出现,如捶胸顿足;末两句九字长句则如江河奔涌,气势恢宏。
鉴赏范文
范文一:困境中的精神突围
李白将“行路难”这一乐府旧题注入盛唐气质。开篇以宴饮场景反衬心境,金樽玉盘成为精神枷锁的象征。“冰塞川”“雪满山”的意象群构成多重屏障,而“垂钓”“乘舟”的典故突然插入,恰似黑暗中的闪电。最终“长风破浪”的宣言,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坚信,更彰显了盛唐文人面对挫折时特有的生命韧性。这种由绝望到希望的急速转换,正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核心。
范文二:符号化的自我救赎
诗中存在明显的符号对立:美酒珍馐对应拔剑茫然,黄河太行对应碧溪日边。这种对立实为李白对自我身份的重新确认。当现实政治身份(供奉翰林)被剥夺,诗人迅速重构了“江湖客”与“梦想家”的双重身份。末句“云帆济沧海”实为对《庄子·逍遥游》中“海运”意象的化用,将个人困境升华为对精神自由的永恒追寻。这种符号转化能力,正是李白超越同时代诗人的关键。
关于《行路难》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樽(zūn)、箸(zhù)、太行(háng)、歧(qí)路。
2. **文学常识**:乐府旧题、盛唐浪漫主义代表作、作于744年赐金放还时期。
3. **核心意象**:冰塞川/雪满山(仕途阻碍)、长风破浪(理想实现)、云帆沧海(广阔前程)。
4. **情感脉络**:愤懑—茫然—希望—坚定,体现李白“悲而不哀”的独特格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直万钱:__________
(2)安在:__________
答案:
(1)价值
(2)在哪里
解析:“直”通“值”;“安在”为宾语前置句式。
二、主旨理解
问:“长风破浪会有时”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答:表现诗人虽遭挫折仍坚信终能实现理想的乐观豪迈,彰显盛唐士人的精神高度。
解析:需结合典故背景与李白生平作答。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行路难》与鲍照《拟行路难》情感表达的差异。
答案:鲍诗多写寒门士子的绝望,如“泻水置平地”;李诗在苦闷中保持昂扬,体现盛唐气象。前者重批判,后者重超越。
解析:注意时代背景对诗人世界观的影响。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艺术手法。
答案:用典与虚实结合。姜尚垂钓、伊尹梦日为虚写,与诗人现实处境形成对照,在时空跳跃中拓展诗意空间。
解析:典故的深层含义比字面解释更重要。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长风破浪会有时”激励当代青年?
答案示例: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既要认清“冰塞川”的客观困难,更需葆有“济沧海”的信念,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浪潮。
解析:古诗引用需与当代价值观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