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与赏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与赏析

时间:2025-08-25 12:45:01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与赏析

本文解析白居易的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通过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展现诗人笔下西湖早春的生机与闲适情怀。

原文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北漫步到贾亭西,湖水初涨与堤岸齐平,云层低垂。

几处早来的黄莺争抢向阳的树枝,谁家新到的燕子忙着衔泥筑巢。

缤纷的野花渐渐令人眼花缭乱,嫩绿的春草刚能遮住马蹄。

最留恋湖东景致走也走不够,那绿杨掩映下的白沙堤。

注释

【孤山寺】杭州西湖孤山上的古寺,南朝所建。

【贾亭】唐代贾全任杭州刺史时所建亭台,已湮没。

【云脚低】春季雨前云层贴近水面的气象特征。

【争暖树】"争"字拟人化,表现早莺对阳光的渴望。

【没马蹄】"没"(mò),遮掩。暗示诗人骑马游春的闲适。

创作背景

公元823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次年春日所作。诗人疏浚西湖、修筑白堤后,对西湖景观观察更为细腻。此时其诗风已从讽喻转向闲适,本诗即体现这种转变。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移步换景手法,从孤山寺到白沙堤,空间转换自然。

2. 语言艺术:全诗不用典故,"争""啄""迷"等动词精准传神。

3. 思想内涵:通过禽鸟、花草的动态描写,展现诗人对自然生命的喜悦。

4. 艺术特色:白描中见巧思,"渐欲""才能"表现春意渐浓的过程美。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早莺争暖树"与"新燕啄春泥"构成精妙对仗。黄莺的"争"体现生命本能,燕子的"啄"暗含建设意味。诗人选取这两个典型细节,既符合物候特征,又暗示自然界的新陈代谢。后联"乱花""浅草"的描写,看似随意实则精心,用视觉与触觉的复合体验,构建出立体春景图。

范文二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堪称诗眼。前六句的客观描写在此升华为主观抒情,白沙堤的意象凝聚着诗人的审美理想。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此时52岁,这种对自然的热忱与其早年《卖炭翁》的沉痛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转变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历经沧桑后对生命本质的更深刻领悟。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动代表。

2. 重点字词:没(mò)马蹄、云脚低、行不足。

3. 艺术手法:白描、移步换景、细节描写。

4. 思想情感:表现诗人外放杭州期间寄情山水的闲适心境。

5. 意象分析:早莺新燕象征生机,浅草乱花暗示春意初萌。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云脚低:__________

(2)行不足:__________

答案:

(1)雨前云层接近水面的气象现象

(2)游玩不够

二、主旨理解

题目:"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表现了怎样的春景特征?

答案:通过"渐欲""才能"的渐进式描写,表现早春时节花草初生、生机萌动的景象特征,体现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在写春景手法上的异同。

答案:两诗均抓住早春特征,白居易重动态场景描写,韩愈"草色遥看近却无"突出视觉错觉。白诗明快,韩诗含蓄,但都体现对自然美的发现。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最爱湖东行不足"体现的中国传统文人情怀?

答案示例:这种"行不足"的眷恋,既包含对自然美的沉醉,也暗含仕途坎坷后寻求精神慰藉的心理,体现古代文人"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的人生智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