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原文与赏析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诗歌以东汉末年为背景,通过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揭露封建礼教的残酷,歌颂忠贞不渝的抗争精神。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等多角度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原文
孔雀东南飞(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节选)
译文
孔雀向东南飞去,每飞五里便徘徊回望。
刘兰芝十三岁能织白绢,十四岁学会裁剪衣裳。
十五岁弹奏箜篌,十六岁熟读诗书。
十七岁嫁作焦家妇,心中却常怀悲苦。
注释
徘徊(pái huái):来回走动,比喻孔雀的眷恋。
箜篌(kōng hóu):古代弹拨乐器,象征刘兰芝的才艺。
苦悲:暗示封建家庭对女性的压迫,情感压抑。
创作背景
东汉末年,门阀制度森严,女性地位低下。诗歌取材于民间传说,借焦刘婚姻悲剧,控诉“七出”礼法对爱情的摧残。作者不详,可能为集体创作,经乐府机构整理流传。
作品解析
1. 结构:全诗350余句,以“孔雀起兴—兰芝被遣—双双殉情—合葬化鸟”为主线,情节完整。
2. 语言:善用比兴、铺陈,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以自然物喻坚贞。
3. 思想:突破“女子从一而终”的教条,赋予主角反抗精神。
鉴赏范文
范文一:悲剧美学的巅峰
《孔雀东南飞》以细腻笔触刻画人物心理。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决绝,并非软弱,而是以生命捍卫尊严。诗人通过“黄泉共为友”的誓言,将爱情升华至超越生死的境界,使悲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范文二:封建社会的镜像
诗中焦母的专横、刘兄的势利,构成封建礼教的缩影。“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一句,揭露婚姻沦为阶级工具的本质。孔雀的“徘徊”意象,暗喻人性在压迫下的挣扎,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性。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汉乐府代表作,“叙事诗”体裁,与《木兰诗》并称“双璧”。
2. 意象分析:孔雀(眷恋)、蒲苇磐石(坚贞)、松柏梧桐(永恒)。
3. 名句默写:“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徘徊”在诗中的含义。
答案:形容孔雀飞行时留恋不舍的状态,象征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二、主旨理解
题目:诗歌结尾“两家求合葬”的描写有何深意?
答案:以死后合葬的圆满,反衬现实中的残酷,寄托对自由爱情的理想。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孔雀东南飞》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成因。
答案:前者源于封建家长制,后者因阶级差异;均体现对礼教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