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杜甫《春望》原文与赏析

杜甫《春望》原文与赏析

时间:2025-08-23 11:45:01

杜甫《春望》原文与赏析

《春望》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的五言律诗,通过描绘战乱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深沉情感。本文将呈现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层次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千古名作。

原文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家残破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春草茂密丛生。

感伤时局连花儿也溅泪,怨恨离别连鸟鸣也惊心。

战火已持续整整三个月,一封家信价值万两黄金。

白发越搔越稀疏,几乎要插不住发簪。

注释

【国破】指长安被安史叛军攻陷。破:沦陷。

【草木深】草木茂盛,暗示人烟稀少。

【感时】感伤时局动荡。时:时局。

【恨别】怨恨与家人分离。别:离别。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此处指战争。

【抵】值,相当。

【浑欲】简直要。浑:几乎。

【不胜簪】插不住发簪。胜:承受。

创作背景

公元757年,杜甫被安史叛军俘获,困居沦陷的长安。正值春季,诗人目睹都城残破、民生凋敝,联想到自己与家人离散的处境,写下这首充满家国忧思的诗作。此时唐肃宗已在灵武即位,但战局仍不明朗。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四句写景抒情,后四句叙事寄慨,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章法。

2. 语言艺术:运用"溅泪""惊心"的拟人手法,使无情之物具悲情色彩。

3. 思想内涵: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危亡紧密结合,体现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4. 艺术特色:以乐景写哀情,春日繁华反衬战乱惨状,形成强烈反差。

鉴赏范文

范文一:反差艺术中的家国悲歌

《春望》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以乐景写哀情。首联"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构成双重对比:永恒的自然与短暂的人类文明,蓬勃的生机与残酷的战争。颔联更进一步,将本应象征美好的"花""鸟"转化为悲伤的载体,这种"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表现手法,深刻揭示诗人内心的创痛。全诗通过层层递进的反差,将个体命运融入时代悲剧,成就了杜诗"沉郁顿挫"的典范。

范文二:细节描写的史诗力量

杜甫善于通过微观细节反映宏大历史。尾联"白头搔更短"的描写极具画面感:一个焦虑的诗人不断抓挠白发,这个日常动作因"浑欲不胜簪"的夸张表述而具有象征意义——不仅是生理衰老,更是精神煎熬的具象化。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与"家书抵万金"的强烈对比共同构成战争背景下的人性写照。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血腥战场,却通过生活细节让读者感受到战争对普通人的摧残,这正是杜诗被称为"诗史"的重要原因。

关于《春望》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

破(pò):沦陷

抵(dǐ):值

浑(hún):几乎

胜(shēng):承受

2. 文学常识:

体裁:五言律诗

创作时间:安史之乱期间(757年)

3. 意象分析:

"烽火"象征战争

"家书"代表亲情联系

"白发"暗示忧思过度

4. 意境特征:

沉郁悲凉的家国情怀

个人命运与时代动荡的交织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

(2)浑欲不胜簪:__________

答案:

(1)感伤时局

(2)几乎要

解析:"时"指时局而非时间;"浑"在古诗中常作"全、皆"解,此处引申为"几乎"。

二、主旨理解

题目:"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既反映战争持续时间之长,又突出家书的珍贵,抒发了诗人对亲人安危的深切挂念,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解析:这两句通过时间量与价值量的夸张对比,强化战乱中的人情体验。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杜甫《春望》与《登高》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抒发忧国伤时之情。不同点:《春望》侧重家国命运的交织,《登高》更多个人身世的感慨;前者写于中年被困时期,后者作于晚年漂泊阶段,情感更为苍凉。

解析:比较题需抓住创作背景与核心意象的差异。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艺术表现。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使本无情感的"花""鸟"具有人的情绪,强化了诗人的主观感受;"溅泪"与"惊心"形成视听双重视觉,增强了感染力。

解析:重点分析修辞手法与感官描写的结合效果。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春望》的诗句论述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

答案示例:可引用"家书抵万金"说明战争阻隔亲情联系,用"白头搔更短"表现战争造成的精神创伤。杜诗揭示:任何时代的战争,最终承受痛苦的永远是普通人。

解析:古诗运用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简单套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