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静夜思》原文与赏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游子月夜思乡的深情。本文将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创作背景及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
原文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译文
床前洒满明亮的月光,
我误以为是地上的秋霜。
抬头凝望天上的明月,
低头思念远方的故乡。
注释
1. 床前明月光:床,一说指井栏;明月光,指皎洁的月光。
2. 疑是地上霜:疑,怀疑;霜,比喻月光清冷如霜。
3. 举头望明月:举头,抬头;望,凝视。
4. 低头思故乡:思,思念;故乡,家乡。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时年26岁,客居扬州。诗人旅居异乡,秋夜望月,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千古绝唱。
作品解析
1. 结构:全诗仅20字,却包含起承转合,由景入情,层次分明。
2. 语言:用词朴素自然,"疑""举""低"等动词生动传神。
3. 思想:通过月夜思乡的典型场景,表达人类共通的思乡之情。
4. 艺术特色:白描手法,意象鲜明,意境深远,余韵悠长。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静夜思》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极简的表达与极深的情感。诗人抓住"月光-霜"的视觉错觉,瞬间将读者带入清冷的秋夜氛围。后两句通过"举头""低头"的动作转换,自然流露出思乡之情。这种由外物触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成为后世诗歌创作的典范。
范文二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疑是地上霜"不仅写出月光的皎洁,更暗示诗人独处异乡的孤寂心境。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李白用最简练的语言,道出了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体验,这正是其成为千古绝唱的原因。
关于《静夜思》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疑(yí)、举(jǔ)、霜(shuāng)
2. 文学常识:五言绝句,押ang韵
3. 知识要点:李白"诗仙"称号,盛唐时期代表诗人
4. 意象意境:明月、秋霜营造清冷孤寂的意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疑:__________
(2)举:__________
答案:
(1)怀疑
(2)抬起
二、主旨理解
题目:"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时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艺术表现。
答案:这两句通过视觉错觉的描写,既表现了月光的皎洁明亮,又暗示了秋夜的寒冷和诗人独处的孤寂,为下文思乡作铺垫。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动作描写的意义?
答案:这两个动作形成鲜明对比,"望明月"是寻找精神寄托,"思故乡"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生动展现了游子思乡的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