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与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下的散文小品,以月夜邀友、庭中漫步的寻常片段,展现其旷达胸襟与诗意人生。
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衫准备入睡,月光照进窗户,便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享此乐的人,于是去承天寺找张怀民。
怀民也还未睡,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地面如积水般澄澈透明,水中有水藻荇菜交错,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处地方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注释
藻荇交横:藻(zǎo),水生植物;荇(xìng),浮萍类植物。此处比喻月光下竹柏投影的形态。
积水空明:以水喻月光的清澈透明,是苏轼独创的视觉通感修辞。
闲人:表面指贬官清闲,实则暗含超脱世俗的自得,反讽中见豁达。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失意后,他转向自然与佛道寻求精神解脱。此文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时年四十六岁,正是其文学创作高峰。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以时间顺序展开,从"欲睡"到"起行",从"寻友"到"赏景",最后"悟理",形成完整的叙事闭环。
2. 语言艺术:"积水空明"四字创造月光如水的新奇意象,"藻荇交横"的比喻将静态光影转化为动态画面。
3. 思想境界:结尾的反问句式,将个人体验升华为普遍哲理,体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道家思想。
鉴赏范文
范文一:月影禅心
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常具"物我两忘"的特质。文中"积水空明"的描写,实则是将客观景物主观心灵化的过程。月光不再是物理存在,而成为映照内心的镜面。竹柏影子被幻化为水草,这种审美错觉恰恰揭示了艺术创作的本质——用心灵重构世界。结尾的"闲人"之叹,表面自嘲实则自傲,暗含对功利世界的疏离。
范文二:贬谪中的诗意栖居
在政治低谷期,苏轼创造出独特的夜间美学。全文86字中有7处时间暗示(夜、睡、月、寝等),构成绵密的时间网络。这种对夜晚的执着书写,与其说是逃避现实,不如说是建构新的精神时空。承天寺的庭院成为微型宇宙,在这里,被贬文人完成了从"政治弃儿"到"美学发现者"的身份转换。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苏轼"黄州时期"代表作,宋代小品文典范,体现"平淡中见奇崛"的美学追求。
关键字词:藻荇(zǎo xìng)、空明(形容月光)、闲人(双关语)。
意象分析:月光象征澄明心境,竹柏代表高洁品格,积水空明体现"以实写虚"手法。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相与步于中庭"的"相与":
答案:共同、一起
解析:需注意古今异义,此处非现代"给予"之意。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闲人"二字的深层含义
答案:既指被贬无事的现实处境,又暗含超然物外、静观自得的精神境界,体现苏轼"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人生态度。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的修辞效果
答案:运用比喻将月光比作积水,突出月色的清澈透明;"空明"二字既写视觉感受,又暗含心灵境界,达到物我交融的艺术效果。
四、比较阅读
题目:比较本文与《赤壁赋》的夜游描写异同
答案:同:均展现逆境中的旷达。异:本文重瞬间感悟,篇幅短小精悍;《赤壁赋》多哲理阐发,结构宏大。前者如水墨小品,后者似全景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