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毛泽东《沁园春·雪》原文与赏析

毛泽东《沁园春·雪》原文与赏析

时间:2025-08-26 08:30:01

毛泽东《沁园春·雪》原文与赏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36年,展现了北国雪景的壮丽与革命豪情。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这首经典词作,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与文学价值。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眺望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一片;黄河上下游,顿时失去了波涛汹涌的气势。

群山像银蛇般舞动,高原如蜡象般奔驰,想要与天公比试高低。

等到晴天,看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娇艳。

江山如此美丽,引得无数英雄为之倾倒。

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稍显文采不足;唐太宗、宋太祖,略逊风雅才情。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懂得拉弓射大雕。

这些都已成为过去,真正称得上风流人物的,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

"惟余莽莽":惟,只;余,剩下;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

"顿失滔滔":顿,立刻;滔滔,形容水势浩大。

"山舞银蛇":比喻雪山蜿蜒起伏如银蛇舞动。

"原驰蜡象":高原像白色的蜡象在奔驰。

"竞折腰":争相为之倾倒。

"略输文采":输,欠缺;文采,文学才华。

"稍逊风骚":逊,不如;风骚,指《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代指文学成就。

创作背景

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抗日,在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写下这首词。当时正值寒冬,北国雪景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词作既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又抒发了革命豪情,体现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议论,符合传统词作的结构特点。

2. 语言风格:气势磅礴,用词精准,比喻生动形象。

3. 思想内涵: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对新时代革命者的高度赞扬。

4. 艺术特色:善用夸张手法,如"千里""万里";巧妙运用比喻,如"银蛇""蜡象"。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沁园春·雪》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壮阔的意境与豪迈的气概。上阕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立即将读者带入一个辽阔无垠的冰雪世界。诗人运用"舞""驰"等动词,赋予静态的雪山高原以动态美,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更是将自然景观人格化,体现了诗人挑战权威的革命精神。

范文二

下阕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展现了毛泽东的历史观和革命观。词中列举了五位著名帝王,在肯定其历史地位的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局限性。"俱往矣"三字,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现实的宣言。最后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既表现了诗人对革命者的高度评价,也抒发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关于《沁园春·雪》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与读音:莽莽(mǎng mǎng)、滔滔(tāo tāo)、妖娆(yāo ráo)、折腰(zhé yāo)、风骚(fēng sāo)

2. 文学常识:词牌名"沁园春"的来历;毛泽东诗词的创作特点

3. 知识要点: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结构特点;历史人物的评价及其意义

4. 意象意境:冰雪意象的象征意义;壮阔意境的营造手法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顿失:__________

(2)竞折腰:__________

答案:

(1)立刻消失

(2)争相为之倾倒

二、主旨理解

1、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雪山比作舞动的银蛇,高原比作奔驰的蜡象,赋予静态景物以动态美,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雪景的壮丽。

三、比较鉴赏

题目:《沁园春·雪》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写景抒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答:相同点:都通过壮阔的自然景观抒发豪情。不同点:毛泽东词作更强调现实意义,抒发革命豪情;苏轼词作更多怀古之思,表达人生感慨。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这是全词的点睛之笔,由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转向对现实人物的赞扬,突出了革命者的历史地位,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现实意义?

答示例:这句话启示我们,历史已成过去,真正的英雄人物是那些把握当下、创造未来的人。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革命精神,勇于担当,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