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龟虽寿》原文与赏析
《龟虽寿》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晚年创作的乐府诗,抒发了诗人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与豁达生死的人生观。
原文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译文
神龟虽然长寿,仍有生命终结之时。
腾蛇能驾雾飞行,最终化作尘土。
老马伏在马槽边,仍怀千里之志。
有志之士到了晚年,雄心壮志依然不息。
寿命长短的期限,不完全由天定;
保持身心愉悦,方能延年益寿。
注释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神龟传说能活三千年,但终有死亡之日。"竟"指终结。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腾蛇是传说中能腾云驾雾的神蛇,强调再神奇的事物也难逃消亡。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骥"(jì)指良马,"枥"(lì)是马槽,以老马喻人老心不老。
盈缩之期:"盈缩"指寿命的长短变化,体现对生命规律的辩证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胜利后。时年五十三岁的曹操在《步出夏门行》组诗中写下此篇,既有对人生有限的感慨,更展现其统一天下的未竟之志。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四句以神龟、腾蛇起兴,中间四句转入直抒胸臆,末四句升华哲理,形成"兴-情-理"三层递进。
2. 语言艺术:善用比兴,"老骥伏枥"成为千古名喻;"烈士暮年"二句以斩截的节奏凸显气概。
3. 思想内涵:突破汉代乐府常见的人生苦短主题,提出"养怡永年"的积极人生态度。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老骥伏枥"四句最能体现建安风骨。曹操将战马意象与自我形象重叠,通过"伏"与"志"的张力,塑造出静中蓄动的生命姿态。这种表述方式迥异于汉代文人常有的迟暮哀叹,开创了以昂扬姿态面对衰老的新境界,对后世刘禹锡"莫道桑榆晚"等诗句有深远影响。
范文二
末四句的哲学思辨颇具现代意义。曹操将"天"与"人"的关系重新诠释:既承认自然规律的限制,又强调主观能动性的价值。这种"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与其《明志令》中"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的自信一脉相承,展现出一代政治家的思维高度。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本诗属汉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组诗第四章。
核心意象:神龟(长寿象征)、腾蛇(神通象征)、老骥(暮年壮志的经典意象)。
名句默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高频考点。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竟时:__________
(2)养怡:__________
答案:
(1)终结之时
(2)修养身心使愉悦
二、主旨理解
题目:"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答案:既承认自然规律的限制,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积极把握命运的进取精神。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曹操《龟虽寿》与陶渊明《饮酒》其五对待生命态度的差异。
答案:曹操诗强调暮年进取,充满政治家的豪迈;陶诗侧重回归自然,体现隐士的淡泊。前者外放,后者内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