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原文与赏析
《望岳》是杜甫青年时期的代表作,描绘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积极进取的豪情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这首千古名作。
原文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泰山究竟何等雄伟?苍翠山色绵延齐鲁大地无尽无边。
大自然将神奇秀美汇聚于此,山南山北分割出清晨与黄昏。
层云升腾令人胸怀激荡,凝神远望归鸟飞入山林。
终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顿觉渺小。
注释
岱宗:泰山别称,因居五岳之首,故称“宗”。
齐鲁:春秋时两国名,泰山北为齐,南为鲁。
造化:大自然。钟:聚集。
决眦(zì):睁裂眼眶,形容极目远望。
会当:终将,表示决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时年二十五岁,漫游齐赵之地。诗人尚未经历安史之乱的颠沛,胸怀壮志,借泰山之景寄托对人生抱负的期许。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六句写泰山之景,后两句抒登临之志,由实转虚,层次分明。
2. 语言:“割”“荡”“决”等动词精准有力,体现杜诗炼字特色。
3. 思想:以泰山象征理想境界,展现青年杜甫的昂扬意气。
4. 艺术:虚实结合,夸张手法(“一览众山小”)强化抒情效果。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望岳》开篇以问句破题,以“青未了”展现泰山绵亘千里的宏阔背景。颔联“钟神秀”“割昏晓”将自然拟人化,赋予泰山主宰时空的力量。颈联转入主观感受,“荡胸”“决眦”以身体反应烘托山势之险峻。尾联直抒胸臆,化用《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将个人抱负与自然伟力融为一体,彰显盛唐气象。
范文二
杜甫此诗暗含儒家“比德”传统。泰山在传统文化中象征政治权威与道德高度,诗人以“凌绝顶”喻指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诗中“阴阳割昏晓”既写山势分割天光,亦隐喻诗人对人生明暗际遇的思考。末二句的豪迈与晚年“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沉郁形成鲜明对比,成为理解杜甫精神世界的重要参照。
关于《望岳》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杜甫“诗圣”称号,此诗属早期豪放风格。
2. 字词注音:岱(dài)宗、决眦(zì)、曾(céng)云。
3. 名句默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 意象分析:泰山象征理想抱负,归鸟暗含归隐之思。
5. 手法鉴赏:虚实结合、夸张、拟人。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造化钟神秀 钟:__________
(2)决眦入归鸟 决:__________
答案:
(1)聚集
(2)裂开
二、主旨理解
题目:“会当凌绝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表现诗人征服人生高峰的坚定信念与豪迈气概。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阴阳割昏晓”的艺术效果。
答案:用“割”字将静态山势动态化,突出泰山分割天地的雄伟,炼字精警。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望岳》与李白《蜀道难》中的山岳意象差异。
答案:杜甫笔下的泰山体现进取精神,李白笔下的蜀道象征人生险阻,前者重理想,后者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