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毛泽东《七律·长征》原文与赏析

毛泽东《七律·长征》原文与赏析

时间:2025-08-23 11:15:02

毛泽东《七律·长征》原文与赏析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后创作的壮丽诗篇,以豪迈笔触再现了红军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本文将通过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层次解析,揭示其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核。

原文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畏惧长征的艰难,跨越万水千山视若平常。

绵延的五岭山脉如同细小的波浪,雄伟的乌蒙山像滚动的小泥丸。

金沙江浊浪拍击高耸的云崖,大渡河铁索桥横跨寒冷的深渊。

最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积雪,三军通过后无不笑逐颜开。

注释

五岭逶迤(wēi yí):大庾、骑田等五座山岭蜿蜒连绵,此处用"细浪"比喻其渺小。

乌蒙磅礴:云南乌蒙山气势宏大,"走泥丸"以动态描写反衬红军气概。

云崖:金沙江两岸高耸入云的峭壁,"暖"字暗喻巧渡成功的喜悦。

铁索寒:大渡河泸定桥由十三根铁索组成,"寒"字既写实景又暗含战斗惨烈。

创作背景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宣告长征结束。毛泽东在次年创作的这首诗,选取了湘江战役后的典型场景。当时红军从8.6万人锐减至3万,却在诗中刻意淡化苦难,突出革命乐观主义。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首联总括长征精神,中间两联以地名串联关键战役,尾联升华胜利喜悦,形成"总-分-总"格局。

2. 意象运用:将自然险境转化为"细浪""泥丸"等微小意象,通过夸张对比突显红军气魄。

3. 炼字艺术:"暖""寒"二字既写气候特征,又暗含情感温度,形成冷暖相济的审美张力。

4. 思想内核:超越传统羁旅诗的悲苦基调,开创了以革命英雄主义为底色的新型山水诗。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宣言,奠定了全篇豪迈基调。毛泽东将长征途中的地理阻隔转化为审美对象:五岭山脉被喻为"细浪",乌蒙山化作"泥丸",这种艺术变形并非对自然的轻视,而是精神力量对物质困难的诗意超越。尤其"暖""寒"二字的匠心运用,既准确捕捉了金沙江与大渡河的地理特征,又暗含红军战士的心理温度,形成独特的革命浪漫主义表达。

范文二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的转折尤见功力。岷山作为长征最后天险,其积雪本应象征严酷环境,诗人却用"更喜"二字实现情感逆转。这种以乐景写壮怀的手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的苍凉形成鲜明对比。三军"尽开颜"的集体表情特写,不仅记录历史时刻,更构建了革命集体主义的诗意象征。全诗通过空间转换与情感递进,完成了从地理长征到精神长征的艺术升华。

关于《七律·长征》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七律要求中间两联严格对仗,本诗颔联"五岭"对"乌蒙"、"逶迤"对"磅礴",颈联"金沙"对"大渡",均符合规范。

关键字词:逶迤(wēi yí,蜿蜒曲折)、磅礴(páng bó,气势宏大)、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意象体系:山(五岭、乌蒙、岷山)象征自然障碍,水(金沙、大渡)代表行军险阻,共同构成长征的地理图谱。

表现手法:夸张(细浪、泥丸)、对比(暖与寒)、借景抒情(雪景与欢颜)的复合运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等闲:__________

(2)逶迤:__________

答案:

(1)看作平常之事

(2)山脉蜿蜒曲折的样子

二、主旨理解

题目:"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答案:通过夸张和比喻将雄伟山脉化为细小事物,以反衬手法突出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李白《蜀道难》在描写山势时的情感差异。

答案:《蜀道难》极言蜀道险峻以表达忧惧,本诗将高山化为微物彰显征服自然的豪情,体现革命文学对传统山水诗的突破。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金沙水拍云崖暖"中"暖"字的双重意蕴。

答案:既指云贵交界处真实的气候温暖,又暗喻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实现物理温度与心理感受的互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