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与赏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与赏析

时间:2025-08-22 11:00:02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与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代表作,被誉为“孤篇盖全唐”。这首诗以春江月夜为背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抒发了深沉的人生感慨。

原文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仿佛与潮水一起涌出。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岸边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浑然一色,没有一丝尘埃,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注释

滟滟: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芳甸:芳草丰茂的原野。

霰: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

汀:水边平地,小洲。

创作背景

张若虚生活在初唐时期,当时的诗坛正处于从六朝绮丽诗风向盛唐气象转变的过渡阶段。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诗人游历江南期间,通过对春江月夜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宇宙永恒和人生短暂的思考。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全诗以月为主线,从月升到月照,再到月思,最后以月落收束,层次分明。

2. 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比喻和拟人手法,如"月照花林皆似霰"等,形象生动。

3. 思想深刻,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引发出对人生、宇宙的哲理思考。

4. 艺术特色鲜明,将写景、抒情、议论完美结合,创造出空灵优美的意境。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春江花月夜》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它创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的审美境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春江月夜的美景,"滟滟随波千万里"一句,将月光与江水融为一体,展现出壮阔的空间感。这种对自然美的精确捕捉,体现了唐代诗人对客观世界的敏锐观察力。

范文二

这首诗的哲学深度令人叹服。"江畔何人初见月"的追问,将读者的思绪引向远古,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感慨,则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宇宙永恒的深刻认识。这种对时间维度的思考,使作品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写,达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

关于《春江花月夜》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与读音:滟滟(yàn)、芳甸(diàn)、霰(xiàn)、汀(tīng)

2. 文学常识:张若虚是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3. 知识要点:本诗被誉为"孤篇盖全唐",是七言古诗中的杰作

4. 意象意境:诗中运用江水、明月、花林等意象,创造出空灵优美的意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滟滟:__________

(2)霰:__________

答案:

(1)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2)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二、主旨理解

1、问:"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人生短暂而自然永恒的哲理思考,既有对生命有限的感慨,又有对宇宙永恒的敬畏。

三、比较鉴赏

题目:《春江花月夜》与李白《把酒问月》在描写月亮的手法上有何不同?

答:《春江花月夜》中的月亮是自然美景的一部分,与其他景物共同构成和谐画面;《把酒问月》中的月亮则被拟人化,成为诗人对话的对象。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艺术特色。

答: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纯净空明的画面,"无纤尘"突出了环境的洁净,"孤月轮"则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意境,体现了诗人高超的写景能力。

五、拓展运用

题目: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运用于现实生活,可以论证什么观点?

答案示例:可以论证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启发人们以更开阔的胸襟看待人生得失,追求更有价值的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