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9-04 10:00:03

朱自清《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1927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月下荷塘的静谧之美,暗含作者对现实困境的逃避与内心孤独的抒发。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

原文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译文

荷塘蜿蜒曲折,满眼是茂密的荷叶。

荷叶挺出水面,像少女旋转时飞扬的裙摆。

荷叶间零星散布着白荷,有的盛开如含笑,有的含苞似羞怯;

如同珍珠般晶莹,又如夜空的星辰,又似沐浴后的佳人。

微风吹过,送来淡淡荷香,恍若远处楼阁飘来的隐约歌声。

此时荷叶与荷花轻轻摇曳,如电光一闪,瞬间掠过整个荷塘。

注释

田田(tián tián):形容荷叶茂密相连的样子。

袅娜(niǎo nuó):形容荷花柔美轻盈的姿态。

渺茫:此处运用通感手法,将嗅觉的“清香”转化为听觉的“歌声”。

霎时:极短的时间,突出景物动态的迅捷与灵巧。

创作背景

1927年北伐战争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朱自清时任清华大学教授,面对政治高压与理想幻灭,借夜游荷塘排遣苦闷。文中“独处”的意象与“超出平常的自己”的表述,折射出知识分子在时代夹缝中的精神困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以“出门—赏荷—归家”为线索,形成闭合的叙事圆环,暗合心境从“不宁静”到“暂得解脱”的起伏。

2. 语言艺术:善用比喻(“舞女的裙”“刚出浴的美人”)与通感(“清香”如“歌声”),将视觉、听觉、嗅觉交融,营造空灵意境。

3. 思想内涵:荷塘的“静”反衬社会的“乱”,月色的“朦胧”隐喻前路的迷茫,体现传统文人在动荡中的精神洁癖。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荷塘月色》的美学价值在于“以景写情”的极致运用。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并非客观存在,而是情感投射的载体。如“亭亭的舞女的裙”既写荷叶之形,更暗含对自由生命的向往;而“渺茫的歌声”将抽象的情绪具象化,揭示作者对理想若即若离的怅惘。这种“物我合一”的笔法,继承了中国古典山水散文的抒情传统。

范文二

从社会学视角看,《荷塘月色》是20世纪知识分子精神史的一个切片。文中“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的独白,直指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荷塘的封闭空间象征暂时的精神避难所,而结尾“妻已睡熟好久了”的落笔,又暗示这种超脱的虚幻性。这种矛盾心理,恰是五四退潮后一代文人的典型症候。

关于《荷塘月色》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田田(tián tián)、袅娜(niǎo nuó)、渺茫(miǎo máng)、霎时(shà shí)。

2. 文学常识:朱自清,现代散文家,代表作《背影》《春》;本文属于“白话美文”,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

3. 意象分析:“荷”象征高洁,“月”代表超脱,两者共同构成对立于现实污浊的纯净世界。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弥望:__________

(2)袅娜:__________

答案:

(1)满眼看见

(2)柔美轻盈的样子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答案:既表现对自然美的沉醉,又暗含对现实压力的短暂逃避,体现矛盾中的自我宽慰。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修辞效果。

答案:用“流水”比喻月光,突出其流动感与静谧美;“泻”字化静为动,增强画面张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