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葬花吟》原文及赏析
《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代表诗作,以花喻人,抒发了对生命易逝、命运无常的悲叹。本文包含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
原文
**葬花吟**
**曹雪芹**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译文
花儿凋谢随风飘散,红颜褪去香气消散,有谁怜惜?
柳絮轻轻粘在绣帘上,蛛丝在春风中摇曳。
闺中少女为春逝感伤,愁绪无处排解。
手执花锄走出绣帘,不忍践踏满地落花。
柳树榆树自顾繁茂,哪管桃花李花飘零。
明年桃李依旧盛开,但闺中之人是否还在?
燕子筑巢三月已成,却无情离去。
明年花开虽可啄食,怎奈人去巢空梁倾。
一年四季风霜摧残,明媚鲜妍能存几时?
一朝凋零再难寻觅,阶前葬花人愁肠寸断。
独倚花锄泪洒枝头,泪痕如血染红空枝。
黄昏杜鹃沉默不语,荷锄归去紧闭房门。
青灯照壁人难入眠,冷雨敲窗被褥冰凉。
为何我如此伤神?一半怜春一半恼春。
怜它忽来又恼它忽去,来去无声无息。
昨夜庭外悲歌响起,不知是花魂还是鸟魂?
花鸟之魂终难挽留,鸟沉默花含羞。
但愿我生双翼,随花飞向天涯。
天涯尽头,何处有埋葬香魂的净土?
不如用锦囊收起残骨,一捧净土掩埋风流。
纯洁而来纯洁而去,胜过陷身污浊沟渠。
今日我葬花人笑我痴,他年葬我者又是谁?
待到春残花落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相知!
注释
**游丝**:蜘蛛等昆虫吐的丝,形容轻柔飘荡。
**榭**(xiè):建在高台上的木屋,此处指园林建筑。
**绣帘**:闺房绣花的门帘。
**榆荚**:榆树的果实,形似铜钱,此处借指树木无情。
**香丘**:指埋葬落花的坟冢,象征理想中的洁净归宿。
**污淖**(nào):污泥浊水,比喻世俗的污浊。
**典故**:“杜鹃无语”暗用杜鹃啼血典故,强化悲情;“锦囊收艳骨”化用唐代李贺“锦囊”意象,表现对高洁的追求。
创作背景
《葬花吟》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时值黛玉因误会宝玉冷落而感伤。曹雪芹借黛玉之口,以葬花为喻,抒发对身世飘零、命运无常的悲愤。乾隆年间社会矛盾尖锐,文人多寄情于诗酒,曹雪芹家族衰败后,将自身际遇融入创作,使诗中“花落人亡”的哀叹更具时代烙印。
作品解析
1. **结构**:全诗分三层,先写落花之景,再抒葬花之悲,最后以“花落人亡”点题,层层递进。
2. **语言**:善用白描与比喻,如“风刀霜剑”将自然拟人化,突出压迫感;“泪见血痕”夸张表现哀痛至极。
3. **思想**:通过花与人的命运交织,揭示封建社会中个体生命的脆弱与抗争,体现黛玉“宁洁勿污”的叛逆精神。
4. **艺术特色**:意象密集(落花、杜鹃、冷雨等),营造凄美意境;反复使用“春”“花”等词,形成循环往复的悲怆节奏。
鉴赏范文
范文一:花的隐喻与人的宿命
《葬花吟》以花为核心意象,构建了多重象征体系。落花既是自然现象,亦映射黛玉“红颜薄命”的悲剧。诗中“桃李明年能再发”与“明年闺中知有谁”形成尖锐对比,暗示生命不可逆的消逝。曹雪芹将葬花仪式升华为对死亡的预演,通过“他年葬侬知是谁”的诘问,叩击生命孤独的本质。这种物我合一的书写,使诗歌超越个人感伤,成为对封建时代女性命运的集体控诉。
范文二:悲情美学的巅峰之作
全诗以冷色调景物串联情感,如“青灯”“冷雨”“黄昏”,构成压抑的视觉链。黛玉的“痴”并非矫情,而是以极端方式对抗虚无。诗中“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句,既是自况,亦是对污浊现实的决绝否定。曹雪芹采用“泪化血”“魂无言”等超现实描写,将情感推向极致。这种以凄厉为美的表达,继承楚辞《九章》的哀怨传统,又开创了清代文人诗的新境界。
关于《葬花吟》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与读音**:榭(xiè)、淖(nào)、侬(nóng)、抔(póu)。
2. **文学常识**:七言歌行体,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黛玉代表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