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了凡四训》原文及赏析

《了凡四训》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9-11 16:57:02

《了凡四训》原文及赏析:明代劝善经典的立命之学

《了凡四训》是明代思想家袁黄写给子孙的家训,以四篇短文阐述"命由我作"的积极人生观,融合儒释道思想,成为中国劝善书典范。本文完整呈现原文、译文及深度解析,揭示这部经典对现代人生的启示。

原文

立命之学(节选)

明·袁黄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学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

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

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

译文

我幼年丧父,母亲让我放弃科举改学医术,说既能谋生又能助人。

掌握一门技艺成就名声,这也是父亲生前的心愿。

后来在慈云寺遇见一位长须伟岸、仙风道骨的老人。

我恭敬行礼,他对我说:"你是官场中人,明年就能考取功名,为何不读书?"

注释

【举业】科举考试学业。明代士人通过八股文考试进入仕途。

【修髯】长须。髯(rán),胡须的美称,暗示老者道骨仙风的气质。

【进学】通过童试成为秀才。明代科举制度中最初级的功名。

【夙心】夙(sù)愿。死者生前未实现的愿望,体现传统孝道观念。

创作背景

万历年间(1573-1620),袁黄经历从笃信宿命到主张改命的转变。当时阳明心学盛行,但民间仍流行算命占卜。袁黄早年曾被孔先生算定命运,后受云谷禅师点化,结合自身改命经历写成家训,时年六十九岁。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对话体展开,通过"遇异人-得预言-悟真理"的叙事框架,增强说服力

2. 语言艺术: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修髯伟貌"四字精准塑造智者形象

3. 思想内核:颠覆"万般皆由命"的传统观念,提出"命自我立"的积极主张

4. 修辞特色:善用对比,"弃学举业"与"仕路中人"形成命运转折的张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开篇的童年叙事极具代入感。丧父、改业、遇奇人三个情节层层递进,在不足百字中完成命运转折的铺垫。"飘飘若仙"的视觉描写与"子仕路人"的预言形成强烈戏剧冲突,为后文"立命"说埋下伏笔。这种以个人经历证道的写法,比单纯说教更具感染力。

范文二

文中暗含三重命运观对照:母亲代表的世俗选择、算命先生暗示的宿命论、云谷禅师点化的改命说。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将三者有机串联,最终在"义理之身"与"血肉之身"的辩证中,完成对传统天命观的超越。这种思想演进模式,成为晚明启蒙思潮的典型样本。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髯(rán)、夙(sù)、纶(guān)巾、谶(chèn)语

【文学常识】明代家训文体、袁黄《了凡四训》与《阴骘录》关系

【核心意象】"慈云寺"象征佛法智慧,"修髯老者"代表超验力量

【思想要点】"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实践哲学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举业:__________

(2)夙心:__________

答案:

(1)科举考试学业

(2)死者生前愿望

二、主旨理解

题目:"余敬礼之"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答案:体现对智者的恭敬心,为后文接受命运启示作铺垫,反映明代士人"尊师重道"的普遍心理。

三、比较鉴赏

题目:《了凡四训》与《颜氏家训》在说理方式上有何不同?

答案:颜之推以历史教训说理,袁黄用亲身经历证道;前者重伦理规范,后者重生命实践;北朝家训侧重现实生存,明代家训关注精神超越。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命自我立"思想,谈现代人如何应对困境?

答案示例:承认客观限制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环境制约转化为自我完善的契机,在积善改过中实现人生价值,这种积极人生观对缓解当代焦虑具有启示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