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朱自清《春》原文及赏析及课文解读

朱自清《春》原文及赏析及课文解读

时间:2025-08-31 11:45:01

朱自清《春》原文及赏析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以细腻笔触描绘春天的生机与希望。本文包含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角度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经典散文的艺术魅力。

原文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译文

反复期盼中,东风终于吹来,春天悄然临近。

万物如同初醒,欢喜地睁开双眼。山色变得温润,河水开始上涨,阳光也染上红晕。

嫩绿的小草悄悄破土而出,遍布园圃与田野。

人们或坐或卧,在柔软草地上打滚、踢球、赛跑、嬉戏,春风轻柔,草毯绵软。

注释

"朗润":形容山色明朗温润。"润"读rùn,含滋润之意。

"欣欣然":喜悦的样子,读xīn xīn rán,表现万物复苏的欢愉。

"偷偷地":拟人化描写,突出小草生长的悄无声息。

"风轻悄悄":通感手法,将触觉与听觉交融,表现春风的轻柔。

创作背景

1928年朱自清任教于清华大学,时值五四运动后社会动荡。作者通过对自然春景的描写,寄托对新生与希望的向往。这种细腻观察源于其长期患胃病对生命的特殊感悟。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盼春-绘春-赞春"三层次,由远及近展开画卷。

2. 语言艺术:善用叠词("悄悄""嫩嫩")增强韵律,拟人化描写赋予景物灵性。

3. 思想内涵:通过孩童嬉戏等细节,暗示民族新生与个人生命活力的统一。

4. 表现手法: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等多重感官,构建立体春景。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春》最动人处在于对生命律动的捕捉。文中"钻"字写小草破土,既显力度又含羞涩;"打两个滚"的孩童意象,将自然生机与人文情趣完美融合。朱自清摒弃宏大叙事,以显微镜般的观察力展现生命的细微颤动,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正是其散文历久弥新的关键。

范文二

在色彩运用上,朱自清创造出独特的春天色谱。"绿绿的"小草与"红红的"太阳形成补色对比,山色的"朗润"则呈现水墨韵味。更妙的是"风轻悄悄"这类无色之色的描写,通过触觉传递春天的质感。这种多感官联通的描写方式,比单纯视觉描写更具感染力。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酝酿(yùn niàng)、蓑衣(suō)、应和(yìng hè)

2. 文学常识:朱自清与"白马湖作家群"关系;本文在《朱自清全集》中的卷册

3. 艺术手法:通感、拟人、叠词三种修辞的典型例句

4. 意象体系:春风、春草、风筝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欣欣然:__________

(2)朗润:__________

答案:

(1)欢喜的样子

(2)明朗温润

二、主旨理解

问:"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偷偷地"有何表达效果?

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小草生长的悄无声息,突出春天来临的不知不觉,增强文字趣味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春》与老舍《济南的冬天》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善用口语化表达;不同点在于朱自清侧重动态描写,老舍侧重静态刻画;朱文充满希望,老舍笔调更显沧桑。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的艺术表现

答:叠词增强韵律美,触觉描写具象可感,短句排列形成节奏,整体营造出春日慵懒惬意的氛围。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春》中"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提醒人们珍惜时光,在人生春天规划未来;同时隐喻民族复兴需要把握历史机遇,具有双重启示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