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关汉卿《窦娥冤》原文及赏析

关汉卿《窦娥冤》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8-30 20:00:02

关汉卿《窦娥冤》原文及赏析

《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通过窦娥的悲剧命运,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本文将呈现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入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

原文

**《窦娥冤》(节选)**

**作者:关汉卿**

【正宫·端正好】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

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

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

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译文

【正宫·端正好】

无缘无故触犯王法,未料遭遇严刑,

一声冤屈震动天地!

转瞬间魂魄已到阎王殿,

怎能不怨恨天地不公。

【滚绣球】

日月高悬昼夜交替,鬼神掌管生死大权。

天地本应分清善恶,

却为何混淆了盗跖与颜渊?

行善者贫穷短命,

作恶者富贵长寿。

天地啊,竟也欺软怕硬,

随波逐流。

大地,你不辨是非算什么地?

苍天,你错判善恶白做天!

注释

**没来由犯王法**:窦娥蒙冤入狱,控诉命运的无端。

**盗跖(zhí)颜渊**:盗跖为恶人代表,颜渊是贤人典范,此处对比批判天道不公。

**错勘(kān)贤愚**:错误判定善恶,直指封建司法的腐朽。

**艺术表现**:连用排比与反问,情感激烈,语言如刀,具有强烈的戏剧张力。

创作背景

元代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司法腐败。《窦娥冤》取材于汉代“东海孝妇”故事,关汉卿借古讽今,揭露元蒙统治下百姓的苦难。作者本人长期混迹市井,对底层疾苦有深刻体察。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窦娥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为线索,层层递进。

2. **语言**:口语化与诗化结合,“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等句掷地有声。

3. **思想**:突破个人悲剧,上升为对封建制度与天道的质疑。

4. **艺术特色**: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织,誓愿应验的设定强化悲剧力量。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窦娥冤》的批判精神在“滚绣球”一曲中达到巅峰。窦娥将矛头直指天地鬼神,这种“骂天”的勇气,实为对封建权威的彻底否定。关汉卿通过窦娥之口,揭示了元代法律与道德的荒诞——善恶倒置、弱肉强食。剧中“血溅白练”等超现实情节,并非迷信,而是以浪漫笔法凸显现实的残酷。

**范文二**

窦娥的形象超越了传统孝妇的单一性。她在赴刑前的控诉,既有对婆婆的温情(“怕连累婆婆”),又有对不公的决绝反抗。关汉卿通过细节塑造其立体性:刑前要求走小路,只为不让婆婆看见;临终三桩誓愿,则是对命运的最后抗争。这种矛盾性使人物更具悲剧美感。

关于《窦娥冤》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勘(kān,判定)、跖(zhí,盗跖)、糊突(混淆)。

2. **文学常识**: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窦娥冤》属“公案剧”。

3. **意象意境**:“六月飞雪”象征冤屈,“亢旱三年”暗喻天怒。

4. **知识全解**:三桩誓愿的典故来源(《汉书·于定国传》)。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

(1)**糊突**了盗跖颜渊:__________

(2)错**勘**贤愚:__________

答案:

(1)混淆

(2)判定

**二、主旨理解**

题目:窦娥临终三桩誓愿有何深意?

答案:以超自然力量证明自身冤屈,表达对黑暗现实的控诉,强化悲剧感染力。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窦娥冤》与《赵氏孤儿》的悲剧性差异。

答案:《窦娥冤》是个人对抗制度的失败悲剧,《赵氏孤儿》是群体复仇的伦理悲剧。前者重批判,后者重忠义。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的语言特色。

答案:以拟人化质问直斥天地,句式短促有力,情感爆发强烈,体现元代杂剧的俗语化倾向。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窦娥形象,谈古代女性反抗的局限性。

答案示例:窦娥的反抗仍以孝道为前提(如保护婆婆),最终依赖超自然力量平冤,反映封建时代女性缺乏现实出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