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孙权劝学》原文及赏析及课文解析

《孙权劝学》原文及赏析及课文解析

时间:2025-08-31 10:15:01

《孙权劝学》原文及赏析及课文解析

《孙权劝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中的经典片段,通过孙权劝导吕蒙学习的对话,揭示学习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文章语言精练,寓理于事,是古代劝学名篇。

原文

《孙权劝学》

司马光《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居要职,不可不学习!”

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是要求你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要你广泛涉猎,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能比我更忙?我常读书,自觉受益匪浅。”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谈论,惊讶道:“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了!”

吕蒙回答:“士别三日,就应重新看待,兄长为何明白得这样晚?”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后离开。

注释

当涂掌事:当涂,指当权;掌事,掌管事务。

涉猎:粗略阅读,广泛学习。

见往事:了解历史。

吴下阿蒙:吴地(今江苏一带)的吕蒙,此处指过去学识浅薄的吕蒙。

刮目相待:擦亮眼睛重新看待,比喻改变旧有印象。

创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孙权作为东吴君主,重视人才培养。吕蒙出身行伍,早年不重学问,孙权以自身为例劝其学习。后吕蒙潜心研读,终成一代名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收录此事,意在强调学习对提升个人能力的作用。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对话展开,层层递进,先劝学,再辩驳,最终以吕蒙的成长印证劝学之效。

2. 语言:口语化表达,如“卿”“孤”等称谓,贴近人物身份;反问句增强说服力。

3. 思想:强调学习不分身份、年龄,关键在于实践与坚持。

4. 艺术特色:通过对比(吕蒙前后变化)和侧面描写(鲁肃的反应)突出主题。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孙权劝学》的劝诫艺术体现在孙权的循循善诱。他并未以君主身份强压,而是以“孤常读书”为例,将学习与实务结合,提出“涉猎”的务实要求。吕蒙的转变,不仅验证了学习的价值,更揭示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教育需激发内在动力。鲁肃的惊叹,既是情节的高潮,也是作者对“学能改变人”的肯定。

范文二

吕蒙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待”的蜕变,是文本的核心张力。司马光通过这一故事,巧妙消解了“武将不必读书”的偏见。文中“士别三日”的典故,成为后世形容人进步的经典用语。全篇无一句抽象说教,却在对话中埋下“学习—成长—认可”的叙事逻辑,堪称古代劝学文的典范。

关于《孙权劝学》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当涂(dāng tú)、涉猎(shè liè)、刮目相待(guā mù xiāng dài)。

2. 文学常识:出自《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司马光主编。

3. 知识要点:孙权劝学的目的(提升实务能力,非成为学者);吕蒙转变的意义(知识改变人的气质与才能)。

4. 意象意境:“吴下阿蒙”与“刮目相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学习效果。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涉猎:__________

(2)刮目相待:__________

答案:

(1)广泛阅读,不求专精。

(2)用新的眼光看待。

二、主旨理解

题目: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希望吕蒙通过广泛学习历史经验,提升处理军政事务的能力。

三、比较鉴赏

题目:《孙权劝学》与《送东阳马生序》的劝学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前者以君主身份现身说法,侧重学习对实务的帮助;后者以自身艰苦求学经历激励后辈,强调勤奋与坚持。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深刻含义。

答案:说明人的进步可能远超预期,应动态看待他人成长;也暗含学习能快速改变一个人的内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