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原文及赏析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9-04 16:00:03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原文及赏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经典短篇小说,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视角,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对人性的扭曲。文章将提供完整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社会批判意义和艺术特色。

原文

《我的叔叔于勒》

作者:居伊·德·莫泊桑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

我父亲在外工作,每天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

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

译文

我童年时住在法国港口城市勒阿弗尔,家境并不富裕,仅仅维持基本生活。

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地工作,收入微薄。

我有两个姐姐。

母亲常因生活拮据而苦恼。

家里处处节俭,从不敢接受别人宴请,因为无力回礼。

注释

哈佛尔:法国北部重要港口城市勒阿弗尔的旧称。

拮据:jiéjū,经济窘迫。

回请:中国传统社交礼仪,此处用法显示文化差异。

艺术表现:开篇平实叙述中暗含辛酸,为后文转折铺垫。

创作背景

1883年法国处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社会贫富差距加剧。莫泊桑长期观察小市民生活,以冷峻笔触揭露金钱至上的社会病态。当时他正经历梅毒折磨,对人性有更深刻认识。

作品解析

1. 结构精巧:采用少年视角展开,结尾反转强化讽刺效果

2. 细节真实:通过"牡蛎"等日常物象折射阶级差异

3. 语言克制:白描手法凸显人物言行矛盾

4. 思想深刻:揭示亲情在金钱前的异化现象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小说最震撼处在于亲情面具的突然撕裂。当于勒从"正直的人"变成"穷鬼",家人态度瞬间转变的描写令人心寒。莫泊桑用"牡蛎"这个中产阶级符号,将物质对人的异化具象化。父亲仔细剥牡蛎的动作,与拒绝相认的决绝形成辛辣讽刺。这种不着一字批判的写法,反而让批判更显深刻。

范文二

作品的叙事视角选择极具匠心。以孩童纯真眼光观察世态炎凉,既保留事件真实性,又强化了反讽效果。特别是结尾处"给他十个铜子小费"的细节,将成年人的虚伪与孩童的善良并置,形成强烈道德拷问。这种"天真视角"后来成为现代文学的重要叙事策略。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拮据(jiéjū)、别墅(shù)、褴褛(lánlǚ)

2. 文学常识:莫泊桑与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3. 意象解析:牡蛎象征中产阶级虚荣,船代表社会流动

4. 主题思想:批判资本主义金钱关系对人性的异化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褴褛:__________

(2)别墅:__________

答案:

(1)衣服破烂

(2)郊外住宅

二、主旨理解

问:小说结尾"我"给于勒小费的情节有何深意?

答:体现孩童纯真与成人势利的对比,强化对虚伪亲情的批判,留下人性救赎的可能。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我的叔叔于勒》与《项链》的讽刺艺术

答:前者通过亲情变异讽刺金钱至上,后者通过虚荣代价讽刺阶级幻想。都采用生活横截面展现社会本质,但前者更重心理描写,后者偏重情节反转。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的表达效果

答:用"好像"模糊语表现自欺心理,"不安"揭示道德焦虑,准确刻画小市民既势利又愧疚的矛盾心态。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小说谈现代社会中的亲情异化

答示例:当下部分家庭关系出现功利化倾向,如赡养纠纷、遗产争夺等,与小说揭示的"金钱衡量亲情"现象本质相通,警示物质文明建设中更需守护人伦底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