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木兰诗》原文及赏析带拼音注释

《木兰诗》原文及赏析带拼音注释

时间:2025-08-30 17:45:02

《木兰诗》原文及赏析带拼音注释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代表作,讲述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展现其忠孝两全的品格与巾帼气概。本文提供全文注音、逐句翻译及艺术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魅力和思想内涵。

原文

《木兰诗》

佚名(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中略全诗内容)

译文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息。

问她在想什么,问她思念什么。

她说没有想什么,也没有思念什么。

昨夜看见征兵文书,可汗正在大规模征兵。

征兵文书有十二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成年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

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代替父亲出征。

注释

【唧唧】jī jī:拟声词,织布机声。

【机杼】jī zhù:织布机部件,代指织布。

【军帖】jūn tiě:征兵文书,体现北朝府兵制特点。

【可汗】kè hán: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称谓,反映民族融合背景。

“愿为市鞍马”句:以果断动作描写展现木兰决绝之心,省略主语强化戏剧性。

创作背景

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府兵制要求每家出丁参军。民歌创作者借木兰形象,既反映普通民众对和平的渴望,也突破“女不如男”的传统观念。诗中“可汗”“燕山”等称谓印证了北魏与柔然长期对峙的历史。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五言叙事体,按“决心从军-征战生涯-荣归故里”三阶段展开,详略得当。

2. 语言艺术:善用叠词(如“唧唧”“溅溅”)、对偶(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增强音乐性。

3. 思想突破:通过女扮男装的情节设计,质疑性别固有分工,体现北朝女性的实际社会作用。

4. 细节描写:“对镜贴花黄”等场景生动还原生活本真,淡化战争残酷性。

鉴赏范文

范文一:英雄叙事的双重解构

《木兰诗》的独特价值在于对英雄史诗的两次颠覆。开篇以织布场景切入,将英雄置于日常劳作中;结尾“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诘问,更消解了传统英雄的性别符号。这种平民化、女性化的叙事策略,使木兰形象既有保家卫国的崇高性,又具备“当窗理云鬓”的人间烟火气,构成对南北朝时期门阀英雄观的无声反驳。

范文二:修辞留白的艺术张力

诗中刻意省略战场描写,仅用“朔气传金柝”六字概括十年军旅生涯。这种留白处理既规避了民歌作者缺乏战争体验的弱点,又将读者注意力引向核心矛盾——性别身份与战争行为的冲突。“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结局,通过认知反差强化了主题表达,比直接描写厮杀更显高明。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可汗(kè hán):北方游牧政权首领

鞍鞯(ān jiān):马鞍垫子

辔头(pèi tóu):马笼头

【文学常识】

1. 中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之一

2. 乐府诗双璧:《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3. 互文手法例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意象分析】

“黄河”“燕山”:北疆地理符号,构建苍茫意境

“明堂”:朝廷象征,体现功业意识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愿为市鞍马:__________

(2)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

答案:

(1)购买

(2)北方

二、主旨理解

题目:诗中哪些细节体现木兰的女性特质?

答案:织布场景、辞官求归、对镜梳妆等行为,与从军形成反差,强调其性别身份。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东市买骏马”四句的修辞效果

答案:排比句式增强节奏感,重复“市”“买”突出准备工作的繁琐,侧面烘托从军决心。

四、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木兰诗》与《陌上桑》女性形象塑造差异

答案:木兰通过行为突破性别限制,罗敷则以智慧维护尊严,反映北朝与汉代不同的女性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