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铁杵成针》文言文原文翻译及赏析

《铁杵成针》文言文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5-09-04 10:45:01

《铁杵成针》文言文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围绕唐代诗人李白《铁杵磨针》的寓言故事展开,通过原文、译文、创作背景与艺术解析,揭示持之以恒的哲理。读者可从中掌握文言字词、典故内涵及人生启示。

原文

《铁杵磨针》

唐·李白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磨针溪位于眉州象耳山脚下。

传说李白少年时在山中读书,未完成学业便放弃离开。

路过此溪时,遇见老妇人正磨铁棒。

询问缘由,老妇答:"要磨成绣花针。"

李白深受触动,返回完成了学业。

注释

【铁杵】铁制棒槌,杵(chǔ),舂米工具。

【老媪】老年妇女,媪(ǎo),文言尊称。

【卒业】完成学业,卒(zú),终结之意。

典故出自宋代《方舆胜览》,以铁杵磨针比喻持之以恒的毅力。

老妇"欲作针"的平静回答,与李白"弃学"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坚持的力量。

创作背景

故事托名李白少年经历,实则宋代文人杜撰。唐代科举制度完善,社会崇尚勤学苦读,此类劝学寓言在民间广为流传。象耳山作为蜀中名胜,为故事增添了地域真实感。

作品解析

1. 结构:采用"困境-启示-顿悟"三阶段,符合寓言叙事逻辑。

2. 语言:"未成,弃去"四字精准刻画少年浮躁,"方磨"动态呈现老妇专注。

3. 思想:通过生活细节传递宏大哲理,体现东方"以小见大"的思维传统。

4. 艺术:不直接说教,用人物行为对比引发读者自主思考,达到"不言之教"效果。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这则57字的微型寓言,蕴含着惊人的精神能量。老妇磨针的平凡场景,实则是以具象化动作演绎抽象哲理。铁杵与绣花针的体积差异构成视觉张力,"感其意"三字点明心灵触动而非理性说服,符合青少年心理特征。李白最终"还卒业"的结局,验证了行为示范比言语训诫更具教育力量。

范文二

故事巧妙运用道具象征:铁杵代表笨拙的原始状态,针象征精致的完成态。磨的动作将时间维度引入空间对比,暗示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值得玩味的是,真正改变李白的不是老妇的答案,而是她专注的行为本身。这种"行胜于言"的教育智慧,至今仍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杵(chǔ) 媪(ǎo) 卒(zú)业

【文学常识】出自宋代祝穆《方舆胜览》,属劝学类寓言

【核心意象】铁杵(困难)/针(目标)/磨(坚持)

【哲理主旨】持之以恒的量的积累终将引发质的飞跃

【表现手法】对比(铁杵与针)、象征(磨砺过程)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方磨铁杵:__________

(2)还卒业:__________

答案:

(1)正在

(2)完成

解析:文言副词"方"表进行时态,"卒"有终结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老妇磨针的行为对李白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使李白领悟到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促使他返回完成学业。

解析:需抓住"感其意"的心理描写与"还卒业"的结果对应。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欲作针"三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简短答复体现老妇的笃定,平淡中见惊人决心,与铁杵形成强烈反差。

解析:关注语言风格与道具对比的戏剧性效果。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谈"铁杵成针"的启示。

答案示例:在碎片化时代,专注力成为稀缺品质。科研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攻关,正是现代版的"铁杵成针"。

解析:需将古典哲理与现代生活场景有机结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