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赏析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9-01 13:45:02

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及赏析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长信,既是对自身遭遇的剖白,也是对历史使命的宣言。文章以悲愤沉郁的笔调,揭示了封建专制下的文人困境,展现了作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抱负。

原文

报任安书

汉·司马迁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谁与语!

译文

太史公像牛马般奔走的仆人司马迁向您致意:

少卿足下,先前承蒙您来信,教导我要谨慎待人接物,以推荐贤才为己任。信中情意恳切,似乎抱怨我不采纳您的意见,反而听信庸俗之人的话。我怎敢如此呢。

我虽然才能低下,也曾听说过德高望重者的风范。只是自认为身体残缺、处境污秽,稍有举动就会招致指责,本想有所作为反而招来损害,因此独自忧愁又能向谁诉说!

注释

【牛马走】谦辞,意为像牛马般供驱使的仆人。

【罢驽(pí nú)】疲惫的劣马,比喻才能低下。

【身残处秽】指遭受宫刑后身体残缺,处于污秽境地。

【动而见尤】稍有举动就被指责,典出《论语·为政》。

创作背景

公元前93年,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获罪,遭受宫刑。任安此前曾写信劝他举荐贤才,此信是司马迁在极度悲愤中的回复。当时他正隐忍苟活,全力撰写《史记》,借书信阐明自己"发愤著书"的志向。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书信体层层递进,先解释不能举荐贤才的苦衷,后转入对自身遭遇的控诉,最终升华到著述使命的阐述。

2. 语言艺术:大量运用排比句增强气势,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善用典故增强说服力,如引用西伯、李斯等历史人物事例。

3. 思想内核:提出"发愤著书"说,揭示苦难对文化创造的特殊意义,体现知识分子在专制压迫下的精神抗争。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文章以"肠一日而九回"的痛切自述,构建起知识分子遭受精神阉割的典型意象。司马迁将宫刑之辱具象为"污辱先人""伤父母之遗体",这种伦理层面的痛苦远胜肉体折磨。但正是这种"居则忽忽若有所亡"的持续煎熬,催生出"述往事,思来者"的史学自觉。文中反复出现的"悲""愤"二字,既是个体情绪的宣泄,更是对历史正义的坚守。

范文二

书信中隐含着双重对话结构:表层是与任安的私人交流,深层是与历史审判者的精神博弈。"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的剖白,实则是向历史证明生存的价值。当司马迁列举文王、孔子等"倜傥非常之人"皆遭困厄时,实际上构建了一条超越时代的文化血脉。这种将个人悲剧升华为文明传承的书写策略,使私密书信获得了永恒的思想重量。

关于《报任安书》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

【曩(nǎng)者】从前

【愠(yùn)色】怨恨的表情

【囹圄(líng yǔ)】监狱

2. 文学常识:

·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书信体散文之一

· "发愤著书"理论的首倡文本

3. 核心意象:

· "粪土之中"象征精神屈辱

· "九牛亡一毛"比喻个体在专制体系中的渺小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推贤进士:__________

(2)动而见尤:__________

答案:

(1)推荐贤能之士

(2)被指责

二、主旨理解

题目:"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表达了怎样的生死观?

答案:强调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意义轻重。体现作者在屈辱中选择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精神抉择。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报任安书》与诸葛亮《出师表》的情感差异。

答案:《出师表》展现忠臣忧国之情,语气恳切而节制;《报任安书》充满悲愤交加的个体控诉,情感更为激烈直露。两者共同构成古代臣子书奏的两种典型情感模式。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观对当代的启示?

答案示例:这种整体性历史视野提示我们,研究历史需要把握人类与自然、过去与现在的复杂关系,避免碎片化认知。其人文关怀精神仍是当代史学的核心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