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苏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对照

《苏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对照

时间:2025-09-09 16:19:01

《苏武传》原文翻译及赏析对照

引导语:《苏武传》是《汉书》中的名篇,记载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历经磨难仍坚守气节的故事。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入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历史背景与文学价值。

原文

《苏武传》(节选)

作者:班固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译文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父亲职位被任用,兄弟一同担任郎官。后升任栘中厩监。当时汉朝接连讨伐匈奴,双方多次互派使者侦查。匈奴扣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人。匈奴使者来汉,汉朝也扣留他们作为对等。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刚即位,担心汉朝袭击,便说:“汉朝天子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汉使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赏其道义,派遣苏武以中郎将身份持节护送被扣留的匈奴使者回国,并赠送厚礼给单于,回报他的善意。

注释

1. **以父任**:因父亲职位受荫庇。汉代官员子弟可凭父辈功绩入仕。

2. **栘中厩监**:管理皇家马厩的官职。栘(yí),汉代宫苑名。

3. **丈人行**:长辈。单于以此示弱,缓和汉匈关系。

4. **持节**:手持符节,象征国家使命。节,竹制信物,上缀牦牛尾。

创作背景

汉武帝时期,汉匈战争频繁,双方互扣使者。苏武出使匈奴时,恰逢单于初立,局势微妙。班固在《汉书》中通过苏武事迹,强调忠君守节的价值观念,反映汉代士人的精神追求。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时间顺序展开,从出使到归汉,脉络清晰。

2. **语言**:简练质朴,善用对话刻画人物,如单于的狡黠与苏武的坚定。

3. **思想**:突出“节义”主题,苏武牧羊、啮雪吞毡等细节成为民族气节的象征。

4. **艺术特色**:对比手法鲜明,如匈奴的威逼利诱与苏武的始终不屈。

鉴赏范文

范文一:气节的光辉

《苏武传》最动人处在于其塑造了一个“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士人形象。北海牧羊十九年,苏武以野鼠草实为食,杖汉节而卧起,节旄尽落仍不降。班固通过细节描写,将抽象的气节转化为具体行为,如“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寥寥数语,苦难与坚韧跃然纸上。这种精神力量超越时代,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

范文二:历史的镜像

班固笔下的苏武,不仅是个人英雄,更是汉匈关系的缩影。单于初立的示好与后来的反复,折射出匈奴对汉朝的复杂心态;而苏武“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的宣言,则体现了汉代士人将国家尊严置于生命之上的价值观。传记通过个体命运反映宏大历史,其叙事张力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关于《苏武传》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栘(yí)中厩、丈人行(háng)、啮(niè)雪、羝(dī)乳。

2. **文学常识**:班固与《汉书》的纪传体特点;“节”的象征意义。

3. **意象意境**:北海荒漠、落尽节旄的汉节,烘托孤寂与坚守。

4. **知识全解**:汉代出使制度、汉匈战争背景、气节文化的内涵。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稍迁至栘中厩监:__________

(2)杖汉节牧羊:__________

答案:

(1)逐渐升迁

(2)手持

二、主旨理解

题目:苏武“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的行为体现了什么精神?

答案:体现了忠贞不渝、坚守使命的民族气节。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单于愈益欲降之”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侧面衬托苏武的坚定,推动情节发展,为后续“幽武置大窖中”作铺垫。

四、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苏武传》与《屈原列传》中的“节义”观。

答案:苏武之节体现为对外族胁迫的不屈,屈原之节更多是对内政腐败的抗争,二者共同构成士人精神的两种面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