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原文及赏析及注释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东汉末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妻子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多角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艺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原文
《孔雀东南飞》(节选)
汉乐府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译文
孔雀向东南飞去,每飞五里就徘徊一次。
"我十三岁能织白绢,十四岁学会裁衣。
十五岁能弹箜篌,十六岁熟读诗书。
十七岁嫁给你作妻子,心中却常怀悲苦。
你身为府吏坚守职责,感情始终不移。
我独守空房,相见的日子总是很少。"
注释
【孔雀东南飞】起兴手法,以孔雀徘徊暗示夫妻分离。
【箜篌(kōng hóu)】古代弦乐器,暗示刘兰芝多才多艺。
【守节】既指焦仲卿忠于职守,也暗喻其对婚姻的忠诚。
【相见常日稀】揭示汉代吏制对家庭生活的摧残。
创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门阀制度森严。该诗取材于庐江府真实事件,通过民歌形式反映封建礼教压迫下普通人的生存困境。焦仲卿原型为庐江府小吏,其妻被遣返后双双殉情。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双线叙事,现实与象征交织,开篇比兴奠定悲剧基调。
2. 语言艺术:口语化表达与铺陈排比结合,"十三能织素"等句展现人物成长轨迹。
3. 思想内涵:突破"温柔敦厚"诗教传统,尖锐揭露封建家长制与吏治弊端。
4. 艺术创新:开创长篇叙事诗先河,细节描写如"箱帘六七十"具史料价值。
鉴赏范文
范文一:比兴手法的悲剧预示
开篇"孔雀东南飞"绝非闲笔。东南属阳,暗指夫家方向;五里徘徊的细节,既模拟孔雀求偶姿态,又预示刘兰芝被迫归宁时"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的哀戚。这种动物意象与人物命运的呼应,构成汉代乐府特有的隐喻系统。
范文二:数字叙事的生命刻度
从"十三能织素"到"十七为君妇",诗人用数字串联起汉代女性的标准人生模板。每个年龄对应的技能,实则是礼教打造的枷锁。当刘兰芝最终"举身赴清池",这些曾引以为傲的才艺,恰成对吃人礼教最激烈的控诉。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中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2. 重点字词:箜篌(kōng hóu)、葳蕤(wēi ruí)自生光、磐(pán)石无转移。
3. 艺术手法:赋比兴综合运用,对话推动叙事,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
4. 思想考点:封建家长制罪恶、妇女地位问题、爱情与礼教的冲突。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守节:__________
(2)徘徊:__________
答案:
(1)遵守官吏操守/忠于婚姻誓言
(2)来回走动,犹豫不决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两家求合葬"的结局反映了什么?
答案:体现民众对自由爱情的同情,以死后同穴实现对礼教的反叛。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氓》的妇女形象塑造。
答案:《氓》中女性被动受害,《孔雀》中刘兰芝主动抗争,反映汉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的现实意义?
答案:警示后世尊重个体情感选择,批判任何形式的压迫制度,具有永恒的人文关怀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