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9-02 09:45:02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及赏析

本文全面解析杜甫晚年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鉴赏,展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与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原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卷走我屋顶三层茅草。

茅草飞过江散落岸边,高的挂在大树梢头,低的飘转沉入水洼。

南村孩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忍心当面抢夺茅草。

公然抱着茅草钻进竹林,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无用,回家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片刻风停乌云如墨,秋季天空阴沉昏暗。

布被多年冷硬似铁,孩子睡相不好蹬破被里。

屋顶漏雨床无干处,雨线密集下个不停。

战乱以来本就少眠,长夜潮湿如何挨到天亮!

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房屋,庇护天下贫寒士人喜笑颜开,风雨中安稳如山。

啊!何时眼前突然出现这些房屋,就算我的茅屋独破受冻而死也心甘!

注释

三重茅:多层茅草。罥(juàn):缠绕挂结。

塘坳:低洼积水处。"恶卧"指睡姿不佳。

"丧乱"特指安史之乱,诗人将个人苦难置于时代背景中。

"广厦千万间"运用夸张手法,体现理想主义色彩。

结尾"吾庐独破"的牺牲精神,展现儒家仁者境界。

创作背景

公元761年秋作于成都。时值安史之乱未平,杜甫在友人严武资助下建草堂,仍常陷贫病。此诗写于暴风雨夜茅屋损毁后,既纪实个人遭遇,更升华出普世关怀。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按时间顺序叙事,从风破茅屋到夜雨侵迫,最后突发议论,符合"即事名篇"的新乐府特点。

2. 语言艺术:"风怒号"拟人化,"雨脚如麻"比喻新颖,"铁"字写布衾之硬,皆见锤炼之功。

3. 思想境界:由己及人的升华过程,完成从小我到大我的精神超越,彰显士人担当。

4. 诗史价值:开创"以家常语写重大题"的范式,影响后世白居易等人创作。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最震撼处在于精神境界的两次飞跃。当诗人描写"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时,我们看到的还是传统文人式的无奈;但到"布衾多年冷似铁",已开始将个人苦难典型化;最终"大庇天下寒士"的呼喊,则完全突破个体局限。这种递进式的情感升华,正是杜甫高于普通现实主义诗人的关键。元人赵孟頫评此诗"仁人之言",正道出其中蕴含的儒家济世精神。

范文二

杜甫在此诗中创造性地运用了"以实写虚"的手法。前三段极尽详细地描写茅草飞散、孩童抢掠、夜雨漏屋等细节,看似琐碎实录,实则为最后的理想抒发蓄势。当读者已完全沉浸于具象的苦难体验时,"广厦千万间"的宏大愿景便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笔法,既保持诗歌的形象性,又避免空洞说教,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控制力。

关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罥(juàn)、坳(ào)、衾(qīn)、突兀(wù)

2. 文学常识:新乐府诗特点、即事名篇创作方法、沉郁顿挫风格

3. 艺术手法:叙事与抒情结合、细节描写作用、比喻修辞分析

4. 思想内涵: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

5. 比较阅读:可与白居易《新乐府》系列对比现实主义特色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挂罥:__________

(2)恶卧:__________

答案:

(1)缠绕悬挂

(2)睡相不好

解析: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特殊词汇含义。

二、主旨理解

问: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由个人苦难推及天下寒士的博大胸怀,展现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追求。

解析:注意分析诗人从实到虚的思想升华过程。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雨脚如麻未断绝"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将密集雨线比作麻线,既形象表现雨势之急,又暗示诗人烦乱心境。"未断绝"三字强化时间煎熬感,为下文抒情铺垫。

解析:比喻修辞与情感表达的双重效果。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此诗与《石壕吏》在现实主义表现上的异同。

答案:同:都关注民生疾苦;异:本诗通过个人遭遇折射社会,抒情性强;《石壕吏》采用客观叙事,白描手法更突出。

解析:需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表现方式的差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