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满分作文《酒》原文及赏析示例

满分作文《酒》原文及赏析示例

时间:2025-09-01 13:15:01

满分作文《酒》原文及赏析示例

本文围绕苏轼经典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展开,呈现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豪放派词风与历史哲思的融合。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向东奔流,浪花冲刷着千百年的英雄人物。

旧营垒西侧,人们传说着三国周瑜的赤壁战场。

陡峭石壁刺破天空,怒涛拍打江岸,激起雪白的浪花。

壮丽山河如画卷,当年涌现多少英雄豪杰。

回想周瑜当年,小乔刚出嫁,他英姿勃发。

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敌船已化为灰烬。

神游故国战场,该笑我多愁善感,过早生出白发。

人生犹如梦境,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中明月。

注释

【大江】长江,象征历史长河的奔涌不息。

【周郎赤壁】黄州赤壁非真实古战场,苏轼借地名抒怀。

【千堆雪】比喻浪花,兼具视觉冲击与诗意美感。

【羽扇纶巾】儒将装束,体现周瑜从容不迫的儒雅风范。

【酹江月】以酒洒地祭月,暗含对宇宙永恒的敬畏。

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居黄州期间游赤壁矶所作。政治失意促使他转向历史与自然的思考,词中既见豪迈气概,又藏人生虚无之叹。

作品解析

1. 结构布局:上阕写景怀古,下阕抒怀言志,符合词牌传统。

2. 意象选择:大江、乱石、惊涛等雄浑意象,强化历史沧桑感。

3. 对比手法:周瑜的青春建功与作者的华发早生形成强烈反差。

4. 哲理升华:结尾"人生如梦"将个人感慨上升为普遍的生命体验。

范文一

苏轼在《念奴娇》中构建了双重时空维度。地理维度上,长江的奔流与赤壁的险峻形成立体画卷;历史维度上,三国风云与宋代文人的处境形成对话。词人用"穿""拍""卷"三个动词激活静态景物,使自然景观成为历史演出的舞台。周瑜形象的塑造尤为精妙,"谈笑间"三字举重若轻,既见军事才能,更显名士风流。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审美化处理,实为词人理想人格的投射。

范文二

词作最动人处在于豪迈与悲凉的张力。上阕的壮阔景象与下阕的"华发"之叹形成情感跌宕。"多情应笑我"的自我解嘲,揭示知识分子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感。结尾"酹江月"的仪式感,既是对英雄的祭奠,也是对永恒自然的礼赞。苏轼将个体生命置于宇宙尺度下观照,这种宏阔的时空意识,正是宋代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典型体现。

关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纶(guān)巾、樯橹(qiáng lǔ)、酹(lèi)

【文学常识】豪放派代表词作,开创以诗为词新境界

【艺术手法】虚实相生(实写赤壁景,虚写三国事)、视听结合

【核心意象】大江(历史长河)、江月(永恒象征)、灰飞烟灭(世事无常)

【思想内涵】历史虚无感与积极入世精神的矛盾统一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雄姿英发"在词中的含义

答案:形容周瑜英俊潇洒、意气风发的青年将领形象

解析:需结合"小乔初嫁"的典故理解人物状态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人生如梦"体现的思想情感

答案:既有人生短暂的慨叹,又有超脱旷达的智慧,反映苏轼贬谪期间的复杂心境

解析:注意联系宋代士大夫"儒道互补"的思想传统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怀古方式差异

答案:苏轼侧重历史哲思,辛弃疾偏重现实寄托;苏词意象空灵,辛词典故密集

解析:豪放派内部存在抒情路径的分野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江山如画"在现代语境中的意义

答案示例:既是对自然美的礼赞,也暗含人类活动与地理空间的永恒对话,启发当代人思考文明与自然的关系

解析:经典文本的现代阐释需避免简单比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