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原文及赏析
《孟子·告子下》中的名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以铿锵有力的语言揭示了逆境磨砺与成就大业的关系,展现了儒家思想中坚韧不拔的人格理想。本文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多角度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段落的思想内核与文学价值。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舜从田间耕作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役中被提拔,胶鬲从鱼盐贩子中受举荐,管仲从狱官手中获释重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处被启用,百里奚从集市上被赎回。
因此,上天若要将重大使命赋予某人,必定先使其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饥饿,身体困乏,使其行动受阻、事事不顺,以此激发其心志、坚韧其性情,从而增长其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注释
畎(quǎn)亩:田间。畎,田间水沟。
版筑:古代筑墙工具,此处指傅说从事劳役。
空乏:使资财匮乏,引申为困顿。
行拂乱:行为被干扰打乱。拂,违背。
动心忍性:触动心灵,磨砺性格。忍,通“韧”。
曾益:增加。曾,通“增”。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孟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思想。此段文字出自《孟子·告子下》,针对当时士人面对乱世的困惑,以历史人物为例,强调逆境对人格塑造的作用,旨在激励世人以积极心态面对磨难。
作品解析
1. 结构: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从卑微到显达的实例,再归纳“逆境成才”的普遍规律,逻辑严密。
2. 语言:多用排比短句,“苦”“劳”“饿”等动词层层递进,气势磅礴。
3. 思想:将个人命运与“天命”结合,体现儒家“修身以俟命”的进取精神。
4. 艺术特色:以事说理,通过具体事例引出抽象哲理,增强说服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的逆袭经历为引,揭示“生于忧患”的深刻命题。文中“苦其心志”四句,以紧凑的排比形成节奏压迫感,模拟了磨难对人的步步紧逼。而“动心忍性”一词,则点明逆境的双重作用:既摧残肉体,又淬炼精神。这种辩证思维,成为后世文人面对困境时的精神支柱。
范文二
“天将降大任”之论,实为儒家积极入世观的集中体现。孟子将“天命”与人为努力统一:上天赋予使命的方式并非直接施予,而是设置重重考验。这种思想打破了宿命论的桎梏,强调人在命运前的主动性。文中历史人物皆出身微贱,却因德才兼备终成大业,暗含对战国时代贵族世袭制度的批判。
关于《生于忧患》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畎(quǎn)亩、版筑、空乏、曾(zēng)益
文学常识:出自《孟子·告子下》,属先秦诸子散文,体现孟子“性善论”思想
知识要点:排比修辞、历史典故运用、逆境成才的辩证关系
意象意境:通过“筋骨”“体肤”等身体意象,构建艰苦磨砺的具象画面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举于市: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
答案:
(1)被选拔
(2)违背
二、主旨理解
题目:概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四句的深层含义。
答案:说明成就大业者必须经历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磨砺,突出逆境对人格完善的必要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孟子此段与司马迁《报任安书》“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段的异同。
答案:同:均以历史人物例证逆境成才;异:孟子侧重天命与人为的统一,司马迁强调个体在绝境中的文化创造。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所以动心忍性”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总结前文磨砺的具体表现,揭示其根本目的——锤炼心性与能力,为下文“曾益其所不能”作铺垫。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天将降大任”思想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答案示例:当代竞争环境中,青年人应以积极心态面对挫折,将困难视为能力提升的契机,而非单纯的压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