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回延安》原文及赏析及解析
《回延安》是贺敬之1961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以真挚的情感描绘了诗人重返革命圣地延安时的所见所感。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作品解析、鉴赏范文及考试重点等方面全面解读这首诗。
原文
《回延安》
贺敬之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译文
我的心口啊不要跳得这么厉害,
灰尘啊不要挡住我的视线...
我紧紧抓住一把黄土不肯放手,
把它紧紧贴在胸口。
多少次在梦中回到延安,
双手环抱着宝塔山。
千遍万遍呼唤着你,
——延安啊,我的母亲就在这里!
注释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直抒胸臆,表达激动心情。"呀"字强化语气。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拟人手法,表现急切见到延安的心情。
"手抓黄土我不放":黄土象征延安,动作描写体现深情。
"宝塔山":延安标志性建筑,革命圣地象征。
"母亲延安":比喻修辞,将延安比作母亲,表达深厚感情。
创作背景
1961年,贺敬之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延安。这是他1945年离开延安后首次重返故地。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延安的革命精神对鼓舞全国人民具有重要意义。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两句一节,节奏明快。
2. 语言特色:运用方言词"紧紧儿",富有地方色彩;多用感叹句,情感浓烈。
3. 艺术手法: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综合运用。
4. 思想内涵:表达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歌颂革命精神。
范文一
《回延安》最动人的是其真挚情感的抒发。诗人开篇就以"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直抒胸臆,通过心跳的夸张描写,表现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手抓黄土我不放"的动作细节,生动展现了对延安土地的深情。诗中反复出现的"母亲延安"的比喻,将个人情感升华到对革命圣地的集体记忆,体现了延安精神的永恒价值。
范文二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极具特色。诗人采用陕北民歌形式,语言质朴自然,富有乡土气息。"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的拟人化表达,既真实又富有想象力。诗中"宝塔山"这一意象的反复出现,不仅点明地理特征,更成为革命精神的象征。全诗通过个人体验的抒写,完成了对集体记忆的建构,展现了革命文学的独特魅力。
关于《回延安》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宝塔山、信天游、黄土、母亲延安
文学常识:贺敬之现代诗人,延安时期重要作家
艺术特色:民歌形式、方言运用、情感表达
思想内涵:革命情怀、延安精神、集体记忆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紧紧儿:__________
(2)宝塔山:__________
答案:
(1)方言,表示"紧紧地"
(2)延安的标志性建筑,象征革命圣地
二、主旨理解
问:"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无比深厚的感情,将延安比作母亲,体现了革命者对革命圣地的赤子之心。
三、艺术特色
问:分析诗中方言运用的作用。
答:运用"紧紧儿"等方言词,增强诗歌的地方色彩和真实感,使情感表达更加亲切自然。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的表达效果。
答案: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对延安土地的深情,"抓"和"贴"两个动词生动传神,方言"紧紧儿"强化情感表达。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回延安》,谈谈革命文学的特点。
答案示例:革命文学往往以真挚的情感为基础,通过个人体验反映集体记忆;善于运用地方元素增强真实感;在艺术表现上追求通俗易懂,便于传播革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