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5-09-17 13:19:01

柳宗元《小石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以白描手法刻画幽静清冷的自然景观,暗含作者贬谪永州后的孤寂心境。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层次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托物言志的经典散文。

原文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像玉佩玉环碰撞的清脆声响,心里为之欣喜。

砍倒竹子开辟道路,下面出现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整块石头构成潭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翻卷露出水面,形成高低不平的礁石。

青葱的树木和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游鱼约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无所依傍。

阳光直照水底,鱼影映在石上,呆呆地停着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似与游人嬉戏。

向小潭西南方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般曲折,如蛇爬行般蜿蜒,时隐时现。

溪岸像犬牙般交错不齐,无法探知源头。

坐在潭边,四周竹树环绕,寂静空寥无人,令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忧伤。

因环境过于凄清,不宜久留,于是记下游历经过后离去。

注释

篁竹(huáng zhú):成片的竹林。

清冽(liè):清凉寒冷。

坻(chí):水中高地。

嵁(kān):不平的岩石。

佁然(yǐ rán):静止貌。

俶尔(chù ěr):忽然。

翕忽(xī hū):迅疾貌。

悄怆(qiǎo chuàng):忧伤寂静。

幽邃(suì):幽深。

"皆若空游无所依":运用虚写手法,以鱼影衬水清,源自《庄子·秋水》"鱼相忘于江湖"的意境。

创作背景

公元805年,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政治失意使其寄情山水,写就"永州八记",《小石潭记》作于元和四年(809年)。永州荒僻多蛮瘴,文中"凄神寒骨"的描写,实为作者内心投射。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按游览顺序展开,从"闻声寻潭"到"潭周景致",最后"感怀离去",形成完整的空间叙事链。

2. 语言艺术:善用短句,如"卷石底以出"四字连用名词,具石刻般的质感;动词"蒙络摇缀"准确捕捉藤蔓动态。

3. 情感表达:前段"心乐之"与后段"悄怆幽邃"形成情绪跌宕,体现乐景写哀的笔法。

4. 思想内涵:小石潭的"过清"实为作者对政治环境的隐喻,全篇暗含《楚辞》"深林杳以冥冥"的孤绝意境。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小石潭记》最显著的艺术成就在于对"空"的塑造。鱼"空游"的描写突破物理常态,水之清澈已非视觉感知,而升华为精神层面的透明性。这种空明境界与佛教"色即是空"的哲学相通,却仍保留着士大夫对现实世界的凝视。当柳宗元写下"不可久居"时,既是对冷寂环境的生理反应,更是对政治疏离感的自觉认知。

范文二

文中存在双重观察视角:一是游记常见的客观记录,如"全石以为底"的地貌描写;二是突然介入的主观感受,如"凄神寒骨"的情绪爆发。这种视角切换形成审美张力,使自然景观成为心理镜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似与游者相乐"的表述,"似"字点破物我交融的虚幻性,暗示作者始终无法真正融入这片山水。

关于《小石潭记》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篁(huáng)、冽(liè)、坻(chí)、嵁(kān)、佁(yǐ)、俶(chù)、翕(xī)、怆(chuàng)

2. 文学常识:永州八记系列作品、唐宋山水游记发展脉络、柳宗元"永贞革新"历史事件

3. 艺术手法:以动衬静(鱼游动态反衬环境幽寂)、虚实相生(空游之鱼与实体潭水)、移情于景(凄清环境投射心境)

4. 意象系统:寒潭象征政治处境,游鱼隐喻自由渴望,竹树暗指精神屏障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水尤清冽:__________

(2)俶尔远逝:__________

答案:

(1)寒冷

(2)忽然

解析:需结合具体语境,注意古今异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表现作者贬谪后的孤独感和政治失意的苦闷,环境描写实为内心写照。

解析:抓住"以我观物"的抒情特征,注意景物与情感的对应关系。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小石潭记》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情感差异。

答案:柳文以幽冷见长,流露无法排解的孤愤;苏文则显旷达,展现逆境中的超脱。两者同写月夜游赏,但心境迥异。

解析:需联系作者不同的人生境遇和思想倾向。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的艺术效果。

答案:通过鱼的悬浮状态侧面表现水之清澈,虚实结合创造空灵意境,同时暗含作者无所依托的生存状态。

解析:注意"空"字的多重含义及象征手法。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小石潭记》谈中国古代文人"寄情山水"传统的双重性。

答案示例:山水既是精神避难所,又是痛苦见证者。柳宗元对小石潭从"心乐之"到"不可久居"的态度转变,揭示出自然抚慰的有限性和文人永恒的孤独。

解析:需把握文学传统与个体经验的辩证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