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李白《将进酒》原文及赏析及艺术解读

李白《将进酒》原文及赏析及艺术解读

时间:2025-09-02 13:15:02

李白《将进酒》原文及赏析与艺术解读

《将进酒》是李白豪放诗风的代表作,以酒为媒抒写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旷达情怀,同时暗含怀才不遇的愤懑。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维度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核。

原文

将进酒 ·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译文

你可见黄河水从天上倾泻而来,汹涌奔腾向大海永不回头。

你可见高堂上对着明镜悲叹白发,清晨还乌黑如丝傍晚已雪白。

人生得意时应当尽情欢乐,别让金杯空对皎洁明月。

我辈才能必有用武之地,千金散尽终能再得。

宰杀牛羊尽情作乐,定要一气豪饮三百杯。

岑勋先生,丹丘老友,快喝酒,莫停杯。

我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侧耳细听。

钟鸣鼎食的富贵不足羡慕,只愿长醉不愿清醒。

自古圣贤都冷落寂寞,唯有饮酒者留名后世。

曹植昔日设宴平乐观,一斗酒值万钱纵情欢闹。

主人为何说钱已不多?只管买酒来对饮消愁。

名贵五花马,千金狐皮裘,叫孩儿统统换美酒,与你们共消这万古长愁。

注释

将进酒:汉乐府旧题,“将”读qiāng,意为“请”。

高堂明镜:厅堂的镜子,暗喻岁月流逝。

会须:应当,表现诗人豪饮的决心。

钟鼓馔玉:指权贵生活,馔(zhuàn)玉形容饮食精美。

陈王:曹植封陈王,其《名都篇》写宴饮场景。

万古愁:超越时空的深沉苦闷,体现李白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天宝十一年(752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登高饮宴。政治失意与抱负难伸的郁结,借酒兴喷薄而出。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君不见”起势,先写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再转入劝酒狂歌,结尾点明“销愁”主旨,跌宕起伏。

2. 语言:夸张手法贯穿全篇,“三百杯”“万古愁”等词极尽渲染,句式长短错落,富有节奏感。

3. 思想:表面宣扬及时行乐,实则宣泄对现实的不满,豪放中暗藏悲凉。

4. 艺术特色:意象雄奇(黄河、青丝雪发),用典自然(陈王宴饮),情感张力强烈。

鉴赏范文

范文一:酒神精神的诗意呈现

《将进酒》将饮酒升华为对抗生命虚无的仪式。诗中“黄河之水”与“明镜白发”的对比,揭示时间不可逆的残酷,而“三百杯”的豪饮宣言,则是以酒神的狂欢消解存在焦虑。李白将个人失意转化为普世的生命感慨,最终以“万古愁”收束,展现盛唐士人特有的悲剧意识。

范文二:矛盾统一的艺术境界

此诗始终在放纵与清醒间摇摆。“天生我材”的自信与“圣贤寂寞”的愤懑并存,“长醉不醒”的渴望与“换酒销愁”的决绝交织。这种矛盾恰是李白人格的写照:既追求功业,又蔑视权贵;既感伤生命,又讴歌自由。诗句的奔放与内涵的复杂,构成独特的艺术张力。

关于《将进酒》的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将(qiāng)进酒、馔(zhuàn)玉、恣(zì)欢谑。

文学常识:乐府旧题、盛唐浪漫主义代表作、李白“诗仙”称号。

意象意境:黄河象征时间永恒,饮酒代表反抗虚无,结尾“万古愁”升华主题。

名句赏析:“天生我材必有用”体现自信,“与尔同销万古愁”展现悲壮。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会须:__________

(2)恣欢谑:__________

答案:

(1)应当

(2)纵情嬉戏

二、主旨理解

题目:“古来圣贤皆寂寞”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答案:既是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慨叹,也暗含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圣贤的寂寞反衬“饮者留名”的叛逆。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将进酒》与杜甫《饮中八仙歌》的饮酒主题差异。

答案:李白借酒抒写个体生命意识,充满形而上的哲思;杜甫则聚焦群像,通过饮者风貌反映盛唐气象,更具社会性。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艺术效果。

答案:以贵重物品换酒的极端行为,强化了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动作描写(“呼”“换”)使场景极具画面感,突出“销愁”的迫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