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及赏析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时所作,以真挚情感和朴素语言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束缚的决绝。本文包含原文、译文、注释、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
原文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译文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何还不回去?
既然让心灵被形体奴役,为何还要独自惆怅悲伤?
明白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未来的日子还能弥补。
好在迷失的路不算太远,如今醒悟,昨日之非今日之是。
小船轻快地摇晃前行,微风拂动衣襟。
向行人打听前方的路,遗憾晨曦微弱难辨方向。
终于望见自家屋檐,一边欣喜一边奔跑。
仆人们欢笑着迎接,孩子们在门口等候。
注释
“心为形役”:心灵被身体(指官场生活)束缚。“形”指外在功利追求。
“熹微”(xī wēi):晨光微弱,暗示归途艰辛却充满希望。
“衡宇”:简陋的房屋,典出《诗经·衡门》,象征安贫乐道。
“载欣载奔”:连用“载”字强化动作,体现归家时的急切与欢欣。
创作背景
陶渊明于公元405年辞去彭泽县令,时年41岁。东晋末年官场腐败,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归隐。此篇作于归家途中,既是告别官场的宣言,亦是对自由生活的礼赞。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归去”为主线,分“决意—归途—到家—田园生活”四层,层层递进。
2. 语言:多用短句与虚词(如“兮”“以”),节奏明快,近于口语。
3. 思想:否定功名,肯定自然本真,开创“田园诗派”先河。
4. 艺术特色:白描手法写景,如“舟遥遥以轻飏”,画面灵动,情感真挚。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归去来兮辞》的独特性在于将哲学思考融入生活细节。陶渊明以“悟已往之不谏”呼应《论语》“往者不可谏”,却更强调“来者之可追”的实践意义。归途中的“问征夫”“恨晨光”,看似琐碎,实为对自由的具象化表达——连时间流逝都因期待而显得缓慢。这种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场景的笔法,正是其超越同期玄言诗的关键。
范文二
陶渊明的归隐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生命主动权的争夺。“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八字,以家庭温情解构了传统隐士的孤高形象。后世王维、孟浩然虽写田园,却少有此般人间烟火气。苏轼评“外枯中膏”,恰指其文字质朴下的丰盈生命力——对世俗价值的否定,恰恰源于对生活更深的热爱。
关于《归去来兮辞》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芜(wú,荒废)、奚(xī,为何)、熹微(晨光)、衡宇(简陋房屋)。
文学常识: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开创田园诗派;此篇属“辞”体,介于诗赋之间。
意象意境:“舟”“风”象征超脱,“稚子候门”体现亲情慰藉,整体意境冲淡平和。
知识全解:文中“三径”典出汉代蒋诩隐居故事,后代指隐士居所。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心为形役:__________
(2)恨晨光之熹微:__________
答案:
(1)心灵被身体(或外物)驱使
(2)遗憾
二、主旨理解
题目:“实迷途其未远”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答案:虽曾误入官场,但及时醒悟的庆幸,同时暗含对仕途的彻底否定。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归去来兮辞》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隐居情怀差异。
答案:陶诗强调行动(“载欣载奔”)与家庭生活,王诗侧重静观(“空山新雨后”)与禅意。前者热烈,后者空灵。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表现手法。
答案:以对仗句式描写归途场景,“轻飏”“吹衣”用动态细节传递身心解放的愉悦,物我合一。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悟已往之不谏”谈现代人如何面对错误。
答案示例:错误不可逆转,但可转化为经验;与其沉溺悔恨,不如如陶渊明般专注当下,开辟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