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原文及赏析
本文围绕魏巍的经典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展开,系统梳理原文内容、创作背景及艺术价值,提供逐段译文与深度解析,并附考试重点与鉴赏范文。
原文
谁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
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
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
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译文
在朝鲜战场的每一天,我的内心都被深深震撼;
情感的激流无法抑制地翻涌;
迫切想与祖国同胞分享这一切。
而最渴望诉说的,是灵魂深处的认知——
我日益清晰地明白:谁才是真正最可爱的人!
注释
放纵奔流(fàng zòng bēn liú):比喻情感不受约束地宣泄。
重要经历:指作者在战场对军人价值的重新认知。
最可爱的人:颠覆传统审美,将"可爱"赋予保家卫国的战士。
创作背景
1951年魏巍随军入朝作战,目睹志愿军在零下三十度坚守阵地的壮举。战地采访中,战士嚼着冻土豆说"我们在这儿吃雪,正是为了祖国人民不吃雪"的细节,促成这篇战地通讯的诞生。
作品解析
1. 结构创新:打破报道体例,采用抒情散文的笔法串联三个典型事例
2. 语言张力:大量运用排比句与设问句,如"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3. 情感表达:通过"吃雪"与"吃糖果"的对比,构建家国情怀的集体记忆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文章以"情感潮水"为意象贯穿始终,将松骨峰阻击战、烈火中救儿童、防空洞对话三个场景,处理成情感递进的蒙太奇。特别是马玉祥火场救朝鲜儿童时"踹开门扑进去"的连续动作描写,兼具画面感与精神强度,使"可爱"这个柔性词汇迸发出钢铁般的质感。
范文二
魏巍创造性地将崇高美学平民化。防空洞里战士说"只要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这种将集体价值置于个人生死之上的表述,通过日常对话场景呈现,消解了传统英雄叙事的距离感。文章结尾处直呼读者为"朋友"的设问,更构建了跨越时空的情感共同体。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首次用"最可爱的人"指代军人
艺术手法:典型事例组合法、情感浸润式叙述、第二人称对话体
核心意象:"雪"象征纯洁奉献,"火"隐喻淬炼重生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含义
(1)思想感情的潮水:__________
(2)放纵奔流:__________
答案:
(1)比喻强烈涌动的情感
(2)不受拘束地倾泻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三个事例如何共同表现主题?
答案:松骨峰展现在战斗中牺牲,烈火救人展现在异国奉献,防空洞对话展现精神境界,从不同维度诠释"可爱"的内涵。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文与《木兰诗》的英雄叙事差异
答案:本文聚焦普通战士群像,强调集体主义;《木兰诗》突出个体英雄,体现忠孝观念。前者用白描手法,后者善用铺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