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泄不通》金银原文及赏析小水电工篇
《水泄不通》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描绘社会动荡与民生疾苦的七言古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战乱时期百姓的困苦生活。
原文
《水泄不通》
杜甫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水泄不通人马绝,孤城落日斗兵残。
译文
城头上的铁鼓声还在震响,刀鞘里的金刀血迹未干。
道路被水阻断,人马无法通行,孤城在落日余晖中,只剩下残存的士兵。
注释
“城头铁鼓声犹震”:铁鼓,战鼓;犹,还。战鼓声仍在回荡,暗示战斗刚结束。
“匣里金刀血未干”:金刀,指兵器;血未干,说明战斗激烈,伤亡惨重。
“水泄不通人马绝”:水泄不通,形容道路被水阻断;人马绝,指交通完全中断。
“孤城落日斗兵残”:孤城,孤立无援的城池;斗兵残,士兵所剩无几。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战争的痛恨和对百姓的同情。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两句写战斗的惨烈,后两句写战后的凄凉,层次分明。
2. 语言:用词简练,意象鲜明,如“铁鼓”“金刀”“孤城”等,生动传神。
3. 思想: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体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4. 艺术特色: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战前战后的巨大反差,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水泄不通》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战乱的惨状。前两句“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渲染出战斗的激烈和残酷。后两句“水泄不通人马绝,孤城落日斗兵残”则转向战后景象,道路阻断,城池孤立,士兵所剩无几,画面凄凉。全诗语言凝练,意象鲜明,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批判和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范文二
杜甫的《水泄不通》是一首充满悲愤之情的战乱诗。诗中“城头铁鼓声犹震”一句,以声音的延续暗示战斗的激烈;“匣里金刀血未干”则以血迹未干的细节,突出了伤亡的惨重。后两句通过“水泄不通”和“孤城落日”的意象,展现了战后的荒凉和绝望。全诗情感深沉,语言有力,充分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关于《水泄不通》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与读音:铁鼓(tiě gǔ)、金刀(jīn dāo)、水泄不通(shuǐ xiè bù tōng)。
2. 文学常识:杜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3. 知识要点: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4. 意象意境:诗中“铁鼓”“金刀”“孤城”“落日”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悲壮凄凉的意境。
5. 知识全解:全诗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体现了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犹:__________
(2)绝:__________
答案:
(1)还
(2)完全中断
解析:要联系诗句理解词义,不可望文生义。
二、主旨理解(中高考通用)
1、问:“水泄不通人马绝”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描写了道路被水阻断,人马无法通行的景象,画面凄凉。
解析:此句通过“水泄不通”的夸张手法,突出了战后的荒凉。
2、问:诗中“孤城落日斗兵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痛恨。
解析:此句通过“孤城”“落日”“斗兵残”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体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比较鉴赏(高考常见)
题目:《水泄不通》与白居易《卖炭翁》在主题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答案:两首诗都反映了社会动荡时期百姓的疾苦,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解析:杜甫和白居易都是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
四、句子赏析(中高考均可出现)
题目:赏析“匣里金刀血未干”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此句通过“金刀血未干”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战斗的惨烈和伤亡的惨重,为后文写战后的凄凉做了铺垫。
解析:细节描写是杜甫诗歌的一大特色,此句通过血迹未干的细节,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五、拓展运用(高考作文引用)
题目:将“水泄不通人马绝”运用于现实生活,可以论证什么观点?
答案示例:人在困境中容易感到孤立无援,要学会在逆境中寻找希望和出路。
解析:高考作文中引用古诗需结合主题,说明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