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木兰诗》原文及赏析朗诵版全文

《木兰诗》原文及赏析朗诵版全文

时间:2025-08-31 18:30:02

《木兰诗》原文及赏析朗诵版全文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代表作,讲述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勇敢与智慧。本文提供完整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多角度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作品。

原文

《木兰诗》

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中略全诗)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织布机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对着门织布。

听不到织布机的声音,只听见姑娘的叹息声。

问姑娘在想什么,问姑娘在思念什么。

姑娘并没有想什么,姑娘并没有思念什么。

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可汗正在大规模征兵。

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一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

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中略全诗译文)

雄兔两只前脚时常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分辨哪只是雄哪只是雌?

注释

【唧唧】拟声词,织布机声。

【机杼】织布机上的梭子。

【军帖】征兵的文书。

【可汗】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市鞍马】购买马具和马匹。

【扑朔】形容兔子前脚扑打的样子。

【迷离】形容眼睛眯起的样子。

诗歌通过大量排比、反复等手法增强叙事节奏,结尾以兔喻人,巧妙点题。

创作背景

《木兰诗》产生于北魏时期,当时北方游牧民族频繁南下,战事不断。诗歌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和社会风貌。作者不详,应是民间集体创作,经文人整理而成。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五言为主的长篇叙事诗形式,情节完整,详略得当。

2. 语言质朴自然,多用口语化表达和重复手法,具有民歌特色。

3. 思想内涵上突破了传统女性形象,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

4. 艺术特色鲜明,运用大量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富有音乐美。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木兰诗》最动人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真实立体的女英雄形象。开篇"唧唧复唧唧"的织布声,立即将读者带入北朝女子的日常生活场景。当国家需要时,这位普通女子毅然选择"替爷征",这种转变既突然又自然。诗中不写战场厮杀,而着重描写木兰准备装备、思念家乡等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可信。结尾"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反问,既是对全诗的总结,也是对性别成见的挑战。

范文二

从艺术表现看,《木兰诗》充分展现了北朝民歌的特色。全诗大量运用重复手法,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等,形成强烈的节奏感。排比句式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比喻的运用尤为精妙,结尾以兔喻人,既形象生动,又含蓄深刻。这些艺术手法共同构成了诗歌朗朗上口、易于传诵的特点,也是其能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

关于《木兰诗》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与读音:可汗(kè hán)、鞍鞯(ān jiān)、辔头(pèi tóu)、燕山(yān shān)、鸣溅溅(jiān jiān)

2. 文学常识:北朝民歌代表作,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3. 知识要点:全诗62句,332字,采用第一人称叙事

4. 意象意境:通过"黄河""黑山""燕山"等意象展现边塞风光

5. 修辞手法:排比、对偶、反复、比喻、设问等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市鞍马:__________

(2)扑朔:__________

答案:

(1)购买马具和马匹

(2)形容兔子前脚扑打的样子

二、主旨理解

问:"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深意?

答:运用比喻手法,以兔喻人,说明男女在能力上没有本质区别,表达了突破性别局限的思想。

三、比较鉴赏

题目:《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在女性形象塑造上有何不同?

答案:《木兰诗》塑造了主动从军、建功立业的巾帼英雄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悲剧女性形象。前者突出英勇,后者强调坚贞。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艺术效果。

答案:用对偶句式概括战争残酷,时间跨度大,与下文木兰归来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其非凡的军事才能。

五、拓展运用

题目:在现代社会,"木兰精神"有哪些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木兰精神鼓励人们勇于担当、突破自我,启示当代人应摒弃性别偏见,发挥个人潜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