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马说》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
韩愈的《马说》以千里马为喻,批判唐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表达对怀才不遇者的深切同情。本文提供原文、白话译文、详细注释,并解析其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色,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论说文。
原文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伯乐却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良马,只能埋没在庸人手中,接连死在马槽边,无法以千里马之名传世。
能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要吃光一石粮食。
养马人却不知它能行千里而按常马喂养。
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因吃不饱而力不足,才华无法显露,连普通马都比不上,怎能要求它驰骋千里?
驱赶它不按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满足需求,它嘶鸣时又不懂其意,反而拿着马鞭说:“天下没有好马!”
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是真的不识马啊!
注释
伯乐:春秋时相马专家,此处喻指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祗(zhǐ)辱:只能受辱。“祗”通“只”。
骈(pián)死:并列而死,指与其他马一同死去。
槽枥(cáo lì):马槽与马棚,泛指养马之处。
一石(dàn):古代容量单位,约合今60公斤。
外见(xiàn):显现于外。“见”通“现”。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它不按千里马的习性。策,马鞭,此处作动词用。
材:通“才”,指千里马的食量需求。
创作背景
韩愈写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当时科举制度僵化,世家大族垄断仕途。韩愈本人三次落第,后虽中进士却长期任低级官职,深感人才被埋没的痛楚,借千里马之喻抒发愤懑。
作品解析
1. 结构:层层递进,先立论“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再揭露现实矛盾,最后以反诘收尾,逻辑严密。
2. 语言:多用短句与排比,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节奏铿锵,情感激愤。
3. 思想:直指唐代选才制度的痼疾,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才,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4. 艺术特色:以马喻人,借物说理,比喻与对比手法贯穿全文,形象性与哲理性兼具。
鉴赏范文
范文一:论《马说》的批判精神
韩愈将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转化为人才与识才者的命题。文中“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一句,直指统治者昏聩——他们既无识人之明,又无育才之诚。结尾“其真不知马也”以冷峻反诘收束,比直接控诉更显力道。这种借寓言讽喻现实的手法,成为后世议论文的典范。
范文二:析《马说》的比喻系统
全文构建了完整的比喻链条:千里马喻才士,伯乐喻明主,奴隶人喻庸官。尤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细节,生动展现人才被误解的困境。韩愈通过“马”的意象,将抽象的政治议题具象化,使说理既有锋芒又不失含蓄,体现了唐代古文运动“文以载道”的追求。
关于《马说》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祗(zhǐ)、骈(pián)、枥(lì)、石(dàn)、见(xiàn)。
文学常识: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马说》属于杂说类议论文。
意象分析:千里马象征怀才不遇者,伯乐象征开明统治者,槽枥象征压抑人才的环境。
核心思想:批判人才选拔制度弊端,强调识才、用才的重要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
答案:
(1)并列,一同
(2)通“现”,显露
二、主旨理解
题目:作者借“天下无马”的感叹讽刺了什么现象?
答案:讽刺统治者不识人才,却将社会缺乏人才归咎于“无马”,揭露其昏聩推诿的本质。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表达效果。
答案:以递进句式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过程:物质匮乏→能力受限→才华湮没,逻辑严密,层层深入,强化了对人才遭摧残的痛惜之情。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谈《马说》对现代人才管理的启示。
答案示例:管理者应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估机制,避免“策之不以其道”;需给予人才相匹配的资源支持,防止“食之不能尽其材”。韩愈的警示至今仍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