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司马相如《上林赋》原文及赏析

司马相如《上林赋》原文及赏析

时间:2025-09-07 12:15:01

司马相如《上林赋》原文及赏析

《上林赋》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皇家园林上林苑的壮丽景象,展现了汉代盛世的恢弘气象。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原文

上林赋

司马相如

亡是公听然而笑曰:“楚则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

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

于是乎周览泛观,缜纷轧芴,芒芒恍忽……

译文

亡是公听后笑着说:“楚国固然不对,齐国也未必正确……”

左边是苍梧山,右边是西极之地,丹水流经南面,紫渊贯穿北面……

于是全面观察,繁盛杂乱,浩渺恍惚……

注释

亡是公:虚构人物,意为“无此人”,借以展开议论。

苍梧:山名,传说在南方极远之地。

丹水:神话中的赤色河流,象征祥瑞。

缜纷轧芴(zhěn fēn yà wù):形容景物繁密交错。

芒芒恍忽:浩渺无际、朦胧难辨之状。

创作背景

司马相如作此赋时,正值汉武帝大兴苑囿、崇尚辞赋的时期。赋中通过虚构人物对话,以夸张笔法描绘上林苑的奢华,暗含对帝王过度享乐的讽谏。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主客问答体,以亡是公驳斥诸侯夸耀为引,铺陈上林苑景观。

2. 语言艺术:大量使用排比、叠词与生僻字,形成铺张扬厉的风格。

3. 思想内涵:表面颂扬帝王威仪,实则暗讽奢靡之风,体现“劝百讽一”的赋体传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上林赋》的铺陈艺术达到汉代辞赋的巅峰。司马相如以“丹水”“紫渊”等神话意象构建超现实空间,通过“左苍梧,右西极”的对称句式形成磅礴气势。赋中“缜纷轧芴”等生造词汇的密集使用,既展现物象之繁复,又暗含对过度修饰的批判,形成文本表里的张力。

范文二

在讽喻手法上,司马相如匠心独运。开篇借亡是公之口否定诸侯苑囿,转而极力渲染上林苑的宏大,最终归于“德隆于三皇”的道德训诫。这种欲抑先扬的写法,将批判意图隐藏在华丽辞藻之下,恰如班固所言“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体现了汉代赋家“曲终奏雅”的创作智慧。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司马相如为“汉赋四大家”之首,《上林赋》属大赋代表作。

关键字词:亡是公(虚构人物)、缜纷轧芴(景物繁密)、芒芒(浩瀚貌)。

艺术特色:铺陈排比、虚构人物对话、劝百讽一。

意象分析:神话地理意象(苍梧、丹水)象征帝王威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更其南:__________

(2)径其北:__________

答案:

(1)流经

(2)贯穿

解析:均为动词,描述水系走向。

二、主旨理解

题目:赋中“亡是公”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答案:作为虚构的议论者,既避免直谏风险,又通过第三方视角增强说服力,体现汉代赋家“主文谲谏”的特点。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上林赋》与《子虚赋》的写作手法异同。

答案:同:均采用主客问答体;异:《上林赋》场景更宏大,讽喻意图更隐蔽,结尾明确归本于节俭。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芒芒恍忽”的艺术效果。

答案:叠词与联绵词连用,既强化视觉上的无边无际,又暗指奢靡景象的虚幻不实,为后文讽谏埋下伏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