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屈原《离骚》原文及赏析及解读

屈原《离骚》原文及赏析及解读

时间:2025-09-15 13:00:02

屈原《离骚》原文及赏析及解读

《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以浪漫的想象、深沉的忧思和瑰丽的语言展现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本文包含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角度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部楚辞经典。

原文

离骚(节选)

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译文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啊,我的父亲名叫伯庸。

岁星在寅年的正月,庚寅日我降生。

父亲观察我初生的气度,赐给我美好的名字。

给我取名叫“正则”,表字叫作“灵均”。

我既有内在的美好品质,又注重修养才能。

披着江离与幽芷啊,编织秋兰作为佩饰。

注释

帝高阳:传说中远古帝王颛顼,楚国贵族自认为其后裔。

摄提(shè tí):岁星名,指寅年。

孟陬(zōu):正月。

内美:天生的高尚品格。

修能:后天的修养与才能。

江离、辟芷、秋兰:香草名,象征品德高洁。

创作背景

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楚国政治腐败,他因主张改革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江南。《离骚》作于流放期间,通过自述身世、抒发理想,表达了对楚国的忧虑与对理想的坚守。

作品解析

1. 结构:开篇追溯家族渊源,强调自身禀赋与使命,奠定全诗崇高基调。

2. 语言:大量使用“兮”字句,兼具楚地民歌特色与个人抒情色彩。

3. 思想:以香草喻美德,以“内美”与“修能”表达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4. 艺术特色:想象瑰丽,融合神话、自然与个人情感,开创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

鉴赏范文

范文一:香草意象与人格象征

屈原以“江离”“辟芷”“秋兰”等香草为佩饰,并非简单写景。这些植物在楚文化中象征高洁,诗人通过“纫”“扈”等动作,将外在修饰与内在品德结合,形成独特的意象系统。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成为后世文人表达理想人格的典范。

范文二:自我确证与使命意识

开篇强调“帝高阳之苗裔”,并非炫耀出身,而是凸显对家族责任的自觉。屈原将个人命运与楚国兴衰紧密联系,“正则”“灵均”的命名更暗示其对公正与道德的追求。这种强烈的使命意识,使《离骚》超越个人哀怨,升华为对时代命运的深刻思考。

关于《离骚》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与读音

苗裔(yì)、摄提(shè tí)、孟陬(zōu)、扈(hù)、纫(rèn)

2. 文学常识

《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代表作;“风骚”并称指《诗经·国风》与《离骚》。

3. 意象意境

香草象征高洁品格,神话元素营造奇幻意境,体现浪漫主义风格。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苗裔:__________

(2):__________

答案:

(1)后代子孙

(2)编织

二、主旨理解

题目:诗中“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体现了屈原怎样的追求?

答案:强调内在品德与后天修养并重,展现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三、艺术特色分析

题目:分析《离骚》开篇的“香草”意象有何作用?

答案:以香草喻美德,通过佩饰的描写,将抽象品德具象化,增强诗歌的象征性与感染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