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及赏析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及赏析

时间:2025-09-16 11:19:02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及赏析

《大道之行也》出自《礼记·礼运》,是儒家经典中描绘理想社会的核心篇章。本文通过原文、译文与深度解析,揭示先秦儒家对大同世界的构想,重点分析其政治哲学内涵与历史影响。

【原文】

《大道之行也》

(西汉)戴圣 辑录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大道施行的时代,天下为全体人民共有。

选拔贤德之人,推举有才能者,讲求诚信,营造和睦。

因此人们不只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抚育自己的子女。

使老年人能安享天年,壮年人能施展才能,幼童能健康成长。

鳏夫、寡妇、孤儿、独居者、残障人士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财物厌恶被浪费丢弃,但不必据为己有;

力气厌恶不能付出,但不必为了私利。

所以阴谋诡计不会兴起,盗窃造反不会发生。

因此大门无需关闭,这就是大同世界。

【注释】

大道:儒家最高政治理想,指三皇五帝时代的治国之道。

天下为公:政权公有,区别于"家天下"的私有制。

选贤与能:"与"通"举",体现禅让制特征。

讲信修睦:信用体系与社会关系的双重构建。

矜寡孤独:矜(guān)通"鳏",四种弱势群体的统称。

男有分:分(fèn)指职业分工,体现社会角色定位。

货恶其弃:物资分配理念,反映原始共产主义特征。

【创作背景】

该篇成书于西汉,辑录自先秦儒家文献。孔子曾感叹"大道既隐",本篇实为对三代之治的理想化追述。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促使儒家构建这套乌托邦政治模型,成为批判现实的思想武器。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总-分-总"模式,先提出"天下为公"纲领,再分述各领域制度设计,最终以"外户不闭"的意象收束。

2. 语言艺术:多用排比句式,"不独...不独..."、"有所...有所..."等结构形成韵律美,强化说理气势。

3. 思想内核:包含社会保障、人才选拔、经济分配等完整治国方案,其"老安少怀"理念直接影响后世仁政思想。

4. 历史影响:康有为《大同书》、孙中山"天下为公"题词皆源于此,成为东方乌托邦思想的源头。

【鉴赏范文】

范文一:理想国的伦理维度

《大道之行也》构建的不仅是政治蓝图,更是完整的伦理体系。"不独亲其亲"突破宗法血缘局限,将仁爱扩展为社会普遍义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弱势群体的制度性保障,"皆有所养"的承诺,比西方福利国家构想早了两千年。这种将道德理想转化为具体制度的思维,体现儒家"内圣外王"的实践智慧。

范文二:乌托邦的现实批判性

文中"谋闭不兴"的描写实为对战国权谋的尖锐反讽。儒家刻意将远古社会美化,旨在为动荡时代树立镜像参照。司马迁曾揭露汉代"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状,更凸显此文的价值诉求。这种借古讽今的笔法,后来成为士人批判专制统治的经典范式。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词语:大同(理想社会形态)、分(职业分工)、归(女子出嫁)

2. 文学常识:出自《礼记》,反映孔子"祖述尧舜"思想,与《桃花源记》并称东方两大乌托邦文本

3. 核心意象:"外户不闭"象征高度治安水平,与《老子》"鸡犬相闻"形成互文

4. 思想比较:与墨子"兼爱"、孟子"仁政"的异同点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选贤与能:__________

(2)货恶其弃:__________

答案:

(1)通"举",推举

(2)憎恶

解析:需注意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现象。

二、主旨理解

题目:"男有分,女有归"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构想?

答案:构建各司其职的稳定社会结构,男性从事职业劳动,女性获得婚姻保障,体现性别分工的秩序化。

解析:需结合古代农耕文明背景作答。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大道之行也》与《桃花源记》的社会理想差异

答案:前者强调制度性建设,后者侧重自然状态;前者体现儒家积极入世精神,后者反映道家避世倾向。

解析:注意学派思想根源的差异。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天下为公"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答案示例:强调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警惕权力私有化,其人才选拔理念可与现代公务员制度相印证。

解析:需注意古今概念的转换衔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