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诸葛亮《隆中对》原文及赏析解析

诸葛亮《隆中对》原文及赏析解析

时间:2025-09-07 13:00:02

诸葛亮《隆中对》原文及赏析解析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战略蓝图,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本文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揭示其政治智慧与历史价值。

《隆中对》原文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译文

汉朝衰败,奸臣篡权,皇帝流亡。

我不自量力,想在天下伸张正义;

但才智有限,因此失败,落到今天地步。

然而志向未灭,您说该怎么办?

注释

【倾颓】qīng tuí:衰败倒塌。

【窃命】qiè mìng:篡夺政权。

【猖蹶】chāng jué:失败受挫。

典故"信大义"出自《论语》,体现儒家政治理想。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47岁的诸葛亮分析天下大势。当时曹操已统一北方,孙权割据江东,刘备尚无立足之地。

作品解析

1. 结构:先论天下三分之势,再提出跨有荆益、联吴抗曹的具体策略。

2. 语言:逻辑严密,用词精准,"跨""抚""和""修"等动词体现行动力。

3. 思想:务实与理想结合,既承认曹操优势,又规划可行路径。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隆中对》展现诸葛亮卓越的战略眼光。他准确预判天下三分趋势,提出"跨有荆益"的核心策略。文中"此殆天所以资将军"的论断,既为刘备树立信心,又暗含天命观。全文层层递进,从现状分析到具体部署,体现务实精神与宏大视野的完美结合。

范文二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表现出独特的政治智慧。他提出"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超越当时割据者的狭隘视野。文中"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的设问,既展现民心向背的重要性,又暗含"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儒家思想。

关于《隆中对》的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猖蹶(chāng jué)、倾颓(qīng tuí)

【文学常识】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知识要点】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联吴抗曹的外交方针

【意象意境】"箪食壶浆"象征民心归附,"沃野千里"描绘地理优势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窃命:__________

(2)猖蹶:__________

答案:

(1)篡夺政权

(2)失败受挫

二、主旨理解

问:《隆中对》提出的核心战略是什么?

答:跨有荆益二州作为根据地,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时两路北伐。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隆中对》与《出师表》的写作特点

答案:《隆中对》侧重战略规划,语言简洁有力;《出师表》偏重情感抒发,言辞恳切深沉。前者展现军事智慧,后者体现政治忠诚。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秋"比喻关键时刻,既点明形势严峻,又暗含转机可能。短促的判断句式增强紧迫感,为后文对策作铺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