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原文翻译及赏析
《归去来兮辞》是东晋诗人陶渊明辞官归隐时所作,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抒发了对官场束缚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本文提供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多角度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千古名作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
原文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节选)
译文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
既然让心灵被形体奴役,为何还要惆怅独自悲伤?
明白过去的错误已无法挽回,但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其实走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如今醒悟归隐是正确的,过去做官才是错的。
小船轻快地摇晃前行,微风拂动我的衣襟。
向路人打听前面的路程,只恨晨光朦胧天色未明。
注释
【归去来兮】“来”为语气助词,无实义。“兮”是楚辞体标志,表感叹。
【心为形役】心灵被形体(指官场生活)驱使,暗喻违背本性的痛苦。
【熹微】晨光微弱的样子,既写实景,又隐喻对前路的迷茫与期待。
创作背景
公元405年,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八十余日,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此作写于归途,时年41岁。东晋末年政治黑暗,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通过此文宣告与官场彻底决裂。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以“归去”为线索,按“决意归隐—归途所见—田园生活—人生感悟”展开,层次分明。
2. 语言艺术:多用短句与虚词“兮”,继承楚辞韵律;白描手法如“舟遥遥以轻飏”画面感极强。
3. 思想内核:提出“心为形役”的异化观,主张回归自然本真,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鉴赏范文
范文一:自由灵魂的宣言
“悟已往之不谏”六句是全文精神总纲。陶渊明以“迷途”比喻官场,用“今是昨非”的强烈对比,完成对前半生的否定。轻舟、晨风等意象构成的归途画面,实为心灵解脱的外化。这种将哲理融入场景的写法,开创了田园诗“即事见理”的传统。
范文二:诗意栖居的范本
文中对“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的描写,展现了朴素的人伦温情。与官场的“心为形役”相比,田园生活使主体重新掌控自我。陶渊明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通过耕作、饮酒、读书建构新的生命秩序。这种“诗意栖居”的实践,成为中国文人精神家园的蓝本。
关于《归去来兮辞》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芜(wú,荒废)、奚(xī,为何)、熹微(xī wēi,晨光微明)。
2. 文学常识:辞,介于诗文间的文体,源于楚辞;本文与《桃花源记》并称陶渊明代表作。
3. 核心意象:“舟”象征归途,“松菊”喻高洁品格,“云”表自由无拘。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奚惆怅而独悲:__________
(2)恨晨光之熹微:__________
答案:
(1)为何
(2)遗憾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实迷途其未远”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转变?
答案:表明作者将仕途视为人生迷途,但庆幸醒悟及时,决心回归本真。这种反思体现了道家“返璞归真”的哲学观。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归去来兮辞》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隐逸情怀差异。
答案:陶渊明的归隐带有强烈抗争性,通过否定官场肯定自我;王维的隐居更显空寂超脱,侧重禅意审美。前者热烈,后者静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