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
《水调歌头》是苏轼中秋怀人之作,以月为媒抒写人生感慨,兼具豪放与婉约之美。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苏轼旷达背后的哲思。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何时开始存在?我举杯询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仙宫,今晚属于哪一年。
我想乘清风返回天界,又怕玉石楼阁太高,难以忍受严寒。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哪里比得上人间。
月光转过朱红楼阁,低照雕花门窗,照着失眠的人。
月亮不该有什么怨恨,为何总在人们分离时变圆?
人生总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难圆满。
只愿亲人平安长寿,相隔千里共享月光。
注释
【把酒】端着酒杯。"把"字体现动作的郑重。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月宫。典出《拾遗记》"翟乾佑于江岸玩月"。
【不胜寒】"胜"读shēng,承受。暗用《明皇杂录》中道士登月惧寒典故。
【婵娟】形态美好,代指月亮。出自《文选·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创作背景
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作于密州。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外放,与弟苏辙七年未见。词前小序中"兼怀子由"的"兼"字值得玩味,说明不仅是思亲,更有政治失意的寄托。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上阕问月述志,下阕怀人悟理,形成"天问-人间-宇宙"的三重境界。
2. 语言艺术:"归去"与"在人间"的矛盾选择,展现儒家用世与道家超脱的思想碰撞。
3. 意象运用:将"朱阁""绮户"等富贵意象与"无眠"形成反差,强化孤独感。
4. 哲理升华:最后三句完成从个人情感到宇宙规律的认知飞跃,体现宋诗理趣。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构建了独特的月光宇宙。上阕的"问天"实为自问,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乘风归去"的想象得到宣泄,而"不胜寒"的顾虑又显示其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下阕"转朱阁"三句以月光移动暗示时间流逝,无眠人正是词人自身的写照。全词最动人处在于将个体情感上升为普遍哲理,使中秋夜的个人感怀获得永恒价值。
范文二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的辩证思维。"悲欢离合"与"阴晴圆缺"的对应不是简单比附,而是揭示出缺憾本身就是生命的常态。"但愿人长久"的祝愿看似平淡,实则包含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认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此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正是因其超越了普通咏月词的格局,在艺术境界与思想深度上都达到巅峰。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词牌"水调歌头"源于隋炀帝开汴河所作《水调》,属中吕调。
2. 关键字词:不胜(shēng)寒、绮(qǐ)户、婵(chán)娟。
3. 艺术手法:虚实相生(人间/月宫)、以月贯情、哲理化抒情。
4. 意象系统:明月(思乡)、琼楼(理想)、朱阁(现实)。
5. 思想内涵:儒道互补的人生观、豁达的宇宙意识。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把酒:__________
(2)不胜寒:__________
答案:
(1)端着酒杯
(2)承受不住寒冷
二、主旨理解
题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体现了什么哲理?
答案:揭示人生缺憾是必然规律,要以豁达心态面对世事变化。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苏轼《水调歌头》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的月意象差异。
答案:苏词中的月是哲理思考的媒介,张词的月是人格理想的象征;前者侧重宇宙意识,后者强调士人品格。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情感内涵。
答案:通过月下独舞的意象,表现从超尘幻想回归现实的选择,隐含对人间生活的肯定。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阐释现代人际情感?
答案示例:在通讯发达的今天,该句启示我们:真正的牵挂超越物理距离,精神共鸣才是情感联结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