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学洢《核舟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明代散文家魏学洢的《核舟记》以精湛的雕刻艺术为切入点,通过对一枚桃核雕刻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古代匠人的巧思与技艺。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生动,兼具文学性与史料价值。
原文
《核舟记》·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禽走兽、树木山石,无不顺着木料的纹理模拟形状,各具神态。他曾送我一枚核舟,刻的是苏轼泛舟赤壁的故事。
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高约两颗黄米粒。中间高起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四扇,共八扇。打开窗户看,雕刻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颜料涂在字上。
注释
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指直径。
罔不因势象形:无不根据木料形状模拟物象。“罔”通“无”。
石青糁之:用石青颜料涂饰。“糁”音sǎn,意为涂抹。
大苏泛赤壁:指苏轼《赤壁赋》中夜游赤壁的典故。
创作背景
魏学洢生活于明末,其父魏大中因弹劾权宦魏忠贤被害。他借《核舟记》赞美民间匠人技艺,暗含对专注精神的推崇,亦是对时代浮躁风气的反思。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总—分—总”展开,先概括王叔远技艺,再细描核舟,末段总结赞叹。
2. 语言:用“轩敞”“箬篷”等精准词汇,体现说明文的严谨;而“山高月小”等诗句引用,增添文学性。
3. 思想:通过微雕艺术,揭示“以小见大”的哲理,强调技艺与用心的价值。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核舟记》的艺术魅力在于“微观叙事”。一枚桃核上的赤壁泛舟,既是工艺的奇迹,也是文学的隐喻。魏学洢以近乎科学测量的笔法(“八分有奇”“二黍许”),将核舟的尺寸、纹饰一一呈现,而“启窗而观”的视角转换,又赋予静态雕刻以动态生命力。结尾“技亦灵怪矣哉”的感叹,既是对匠人的礼赞,亦是对“道器合一”传统美学观的呼应。
范文二
文中“山高月小”“清风徐来”的题刻,巧妙嫁接苏轼《赤壁赋》的意境。核舟虽微,却承载着文人的精神宇宙。魏学洢通过器物描写,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王叔远的刻刀、苏轼的诗笔与作者的文笔,共同构建了“艺术再现艺术”的独特审美层次。这种“三重镜像”结构,在明代小品文中尤为罕见。
关于《核舟记》的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罔(wǎng)、贻(yí)、糁(sǎn)、黍(shǔ)。
文学常识:魏学洢属“复社”文人;核舟主题源于苏轼《后赤壁赋》。
意象分析:“箬篷”“小窗”象征隐逸,“赤壁”暗含文人超脱情怀。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罔不因势象形:__________
(2)石青糁之:__________
答案:(1)无 (2)涂抹
二、主旨理解
题目:核舟上题刻苏轼诗句有何作用?
答案:将微雕与文学典故结合,增强文化内涵;暗示匠人不仅工于技艺,更通晓文心。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核舟记》与《口技》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答案:同:均通过细节描写展现民间技艺;异:《核舟记》侧重静态空间构建,《口技》突出动态声音模拟。